楊麗君 李宗陽
摘要 在分析景谷縣碧安鄉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同時,提出建議,通過轉變觀念,夯實農業基礎,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推進景谷縣碧安鄉特色農業發展。
關鍵詞 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問題;建議;云南景谷;碧安鄉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260-02
根據中央關于農業農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黨代會作出了“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調快調優一產”的戰略部署;省九屆二次全會強調“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這有利于推動景谷縣碧安鄉現代農業發展,補齊農業產業短板,增強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在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生物產業等方面作了具體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加快發展現代高原特色農業,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1 碧安鄉基本情況
1.1 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概況
普洱市景谷縣碧安鄉位于景谷縣西南部,距縣城129 km,是全縣最邊遠的一個山區鄉。碧安鄉政府駐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蔥翠碧綠的碧嶺山腳下,碧嶺是無量山的余脈,瀾滄江、威遠江、小黑江從勐主街的東西南三面環繞流過。勐主壩四山環繞,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稱。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氣溫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內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鄉林業用地面積75 253 hm2,森林覆蓋率71.8%,活立木蓄積量646.208 萬m3;全鄉國土總面積972.8 km2,耕地面積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積574.87 hm2。轄勐主、上寨、窯房、云中等16個村民委員會,204個村民小組。2015年末全鄉有農業戶5 630戶,23 080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3 455人。雜居著漢、彝、傣、回、布朗等12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3 973.33 hm2,農村經濟總收入9 436.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 378元,農民收入以糧食、松脂、野生菌為主,糧食總產量11 616 t,人均有糧355 kg。
1.2 未來發展思路和重點
全鄉產業總體規劃為主要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烤煙、畜牧業、黃梔子、茶葉、橡膠。抓好傳統產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發展特色養殖業——回族特色產品臘鴨、烤煙、黃梔子,增強市場競爭力,重點發展養殖業、林業、烤煙、勐主大山茶、黃梔子、橡膠等產業。形成以烤煙、蔬菜、畜牧、茶葉、黃梔子、藥材、橡膠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山區農業[1-2]。
2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情況
2.1 蔬菜產業
碧安鄉蔬菜產業發展具有資源優勢,蔬菜產業是碧安鄉走產業化發展、促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碧安鄉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具有自然資源優勢。一是豐富的立體氣候資源。碧安鄉境內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氣溫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無霜期長達360 d,海拔高低懸殊大,立體氣候突出,瀾滄江、威遠江流經境內形成低熱河谷氣候,適宜多種蔬菜生長,具有發展綠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氣候條件。二是潔凈的自然生產環境。碧安鄉方圓60 km內均無工業排放廢氣、廢水等,空氣、土壤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是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鄉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培優培強農業龍頭企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3-4]。
2.2 生物藥業
近年來,碧安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把生物作為碧安鄉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大力發展黃梔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樓(10 hm2)、黃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藥業。
2.3 橡膠產業
碧安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把橡膠作為碧安鄉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大力發展橡膠1 602.2 hm2。
2.4 咖啡產業
碧安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咖啡種植326.13 hm2。
2.5 茶葉產業
2015年末全鄉統計茶葉種植面積560.53 hm2,其中采摘面積為246.67 hm2,總產量為300 t,平均單產達到1 215 kg/hm2。
2.6 畜牧產業
2015年末全鄉畜牧業基本情況:牛存欄8 503頭,其中能繁母牛2 980頭,出欄2 011頭,肉產量146.803 t;豬存欄25 016頭,其中能繁母豬3 319頭,出欄21 013頭,其中商品豬7 240頭,肉產量1 071.663 t;羊存欄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欄1 214只,肉產量18.21 t。禽類存欄142 360羽,其中雞存欄139 700羽,鴨存欄3 530只,鵝存欄660只,禽類出欄193 624只,肉產量290.436 t,禽蛋產量130 t。臘鴨、臘鵝生產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豬2 t、牛1 t。
2.7 水產業
漁業2015年末完成養殖面積62.67 hm2,水產品總產量1 075 t。其中:水庫養殖面積23.33 hm2,產量150 t;池壩塘養殖面積39.33 hm2,產量560 t;稻田養殖面積50 hm2,產量35 t;江河捕撈330 t。大閘蟹養殖14 hm2。
2.8 烤煙產業
2015年共完成烤煙種植面積433.33 hm2,完成產量700 t,實現煙葉產值1 950萬元。
3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歷屆碧安鄉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總的看來,全鄉還處在由整體基本解決溫飽向穩定解決溫飽、逐步向小康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特別是實現全鄉總體小康目標的任務還很艱巨。
3.1 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小康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
由于歷史、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原因,農民的總體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3.2 短期內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仍面臨較大困難
盡管全鄉近年來通過結構調整等積極有效的工作,農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農村經濟條件差、基礎薄弱,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長期穩定增長問題,還面臨較大困難。一是由于市場、技術、經濟等客觀條件限制,以加工業為主體的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不足,經濟結構相對單一,農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中心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但未形成規模和特色優勢,而且還面臨如何很好地與市場接軌、體現市場競爭效益的問題。三是當前全鄉農業生產仍然以小型、分散的傳統耕作方式為主,生產效率低,加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不暢、價格低、生產成本高、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3.3 農業投入能力不足,基礎條件差,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和經營效益還需要一個過程
一方面,傳統農業區由于自然、歷史的原因,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較差,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農業、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仍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況。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暢,加上農民文化素質低、觀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經營效益的提高。地方財政對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技術投入顯得力不從心,一些好的農業項目、技術推廣項目,由于資金缺乏難以付諸實施,這是當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3.4 規模化生產需要與家庭經營出現了矛盾,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和調整土地經營方式勢在必行
當前,從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調整和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出發,小生產與大市場、傳統經營方式與發展現代農業呈現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傳統經營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場競爭優勢,難以抵御市場競爭帶來的巨大風險,而且一些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難以推廣。同時,也制約了產業規模的形成,甚至在產業之間產生矛盾。
3.5 產業培育缺失組織機制保障
新的產業如烤煙產業培養已取得明顯效果,“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已形成,但由于產業培育缺失組織機制保障,農民擔心烤煙產業的連續性和持久性。
3.6 養殖業抵御自然災害、疫病疫情能力弱
疫病防控形勢嚴峻。隊伍建設、組織保障、資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強。
3.7 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和連片開發仍然受制
主要問題仍然是土地的流轉,特別是部分地方土地處于低效、無序和盲目流轉。有的企業、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規進行,存在很大的隨意性。
4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建議
碧安鄉圍繞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四張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及早謀劃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重點及措施,推動碧安鄉高原特色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方向邁進。
4.1 實現糧食生產連年增產
在糧食生產上,以提高復種率和單產的科技措施創新為主攻方向,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今后碧安鄉應切實抓好農作物高產創建、地膜覆蓋、間套種、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糧措施的落實。
4.2 推動養殖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促使特色山地畜牧業漸顯優勢
2015年末全鄉牛存欄8 503頭,同比增長3%;出欄2 011頭,同比增長5%。肉產量146.803 t,同比增長6%。豬存欄25 016頭,同比增長5%;出欄21 013頭,同比增長6%;其中商品豬7 240頭,同比增長8%。羊存欄5 060只,同比增長3%;出欄1 214只,同比增長8%。禽類存欄142 360羽,同比增長5%;禽類出欄193 624只,同比增長5%。臘鴨、臘鵝生產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長5%;干巴3 t,同比增長5%。應繼續發展林下草食動物養殖,增加農民收入。
4.3 推動生物藥業發展
今后5年,繼續發展黃梔子、砂仁、重樓、黃精、茯苓等生物藥業。
4.4 加強水產業發展
漁業實現水產品總產量1 175 t。其中水庫養殖產量200 t;池壩塘養殖產量760 t;稻田養殖產量85 t;江河捕撈830 t,增加收入100多萬元;實現大閘蟹養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萬元。
4.5 發展烤煙產業
今后發展烤煙種植面積達666.67 hm2,完成產量1 500 t,實現煙葉產值4 000萬元。
4.6 引進龍頭企業,增加農民收入
碧安鄉現有1家黃枙加工企業、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量茶葉為毛茶,目前待引進砂仁、重樓、黃精、茯苓精加工企業,以增加農民收入。
5 參考文獻
[1] 孔垂柱.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建設綠色經濟強省:云南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實踐與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3(1):5-11.
[2] 向明生,普雁翔,宋麗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戰略探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3(6):119-122.
[3] 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問題探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7-21.
[4] 董曉波,陳良正,陽茂慶,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比較優勢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12):17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