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連貴
福利院老人們的“親閨女”
文_楊連貴
“最美不過夕陽紅”,漢陽區(qū)社會福利院里生活著很多老人,他們雖然不在自己家里,卻處處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因為在這里有一群“親閨女”。“閨女們”不僅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護理大病小恙,更給予他們細致入微的體貼和關懷,讓他們過上了“溫馨又從容”的生活。
田巧珍,護理部主任,在福利院工作了28個年頭,獲得過“武漢五一勞動獎章”等許多榮譽,福利院還專門成立了“巧巧工作室”。姜春代子,護士長,美麗溫柔的她不論走到哪里,胸前的口袋里總掛著四支顏色不同的筆。胡麗,護士長,快人快語,透著干脆和直爽。張海云,醫(yī)務室負責人,說話緩慢輕柔,照顧老人細致入微。趙平芳,護理員,總是報以羞赧的微笑,與老人相處卻大方熟絡。蔡漢萍,護理員,聊起照料過的老人如數(shù)家珍。她們幾姊妹雖有著不同的性格,善良隨和卻是她們共同的標簽。



在很多人眼中,養(yǎng)老院好比“送死院”,田巧珍卻不這么認為:“雖然我們這兒是很多老人的最后一站,但經(jīng)過我們的專業(yè)護理,多數(shù)老人可延長三到五年生命,有的老人甚至在福利院已經(jīng)住了十幾、二十年。專業(yè)的護理,是可以延長老人生命的。”
將醫(yī)療救助融入到養(yǎng)老護理中,她們屢次將老人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某年春天,80多歲的孫婆婆(化名)身體比較衰弱。一天,姜春代子值班時,孫婆婆忽然停止了呼吸。她得知情況,立即一邊對孫婆婆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一邊及時通知醫(yī)生及老人家屬。在搶救醫(yī)生未抵達之前,姜春代子一直沒有停止對老人的搶救,最終老人恢復了心跳。這樣的情形姜春代子遇見過很多次,一天快要下班時,70多歲的李婆婆(化名)在室外活動區(qū)突發(fā)心梗,她立即進行急救,最終搶救成功。
除了用專業(yè)的醫(yī)護知識爭分奪秒搶救老人,這些姊妹們還摸索出一套套患病老人“專屬”的個性化護理方案。退休干部彭爹爹(化名)曾做過心臟搭橋手術(shù),后來又漸漸出現(xiàn)老年癡呆的癥狀,家人按醫(yī)囑給老人服藥,可又擔心副作用太大,就這么吃吃停停,病情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發(fā)展得很快。彭爹爹來到福利院后,胡麗與其家屬充分溝通,全面了解病情,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記錄老人的發(fā)病情況。胡麗發(fā)現(xiàn),每當老人要發(fā)病時,就會兩眼發(fā)直,雙頰緋紅。掌握了這個癥狀,她便將醫(yī)生的治療方法與日常護理結(jié)合,搶在老人發(fā)病前用藥,這樣既將藥效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又能將副作用降到最小。
曾在三甲醫(yī)院當過護士長的姜春代子和胡麗,總在胸口口袋里插著四支顏色不同的筆——藍、黑色的筆主要記錄護理作業(yè)、報告,做老人口服藥品登記等;紅筆則對護理作業(yè)、報告進行批注、修改;記號筆則主要在老人的尿袋等上進行記錄。“這是將我們以前在醫(yī)院進行的標準化操作引入到福利院中來。”胡麗解釋道。

都說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這幾姊妹給予老人們細致入微的照料,并時刻關注他們的心情情緒,就如同一件件小棉襖溫暖著老人們。護理人員的傾心付出換來的是老人們?nèi)硇牡囊蕾嚭驼J可。
便秘是很多老人都會遇到的難題,護理員經(jīng)常要一點點用手給老人掏便,也因此建立起了老人和護理人員間獨一無二的紐帶。脾氣有點古怪的徐婆婆(化名)就只認蔡漢萍,誰都不行。如果蔡漢萍輪班不在,也要等到她來才行。“我也沒有對徐婆婆做什么特別的事情,這可能就是老人與我之間的一個緣分吧!”蔡漢萍笑著說。
很多老人不愿意也不方便出福利院,理發(fā)成為一個問題。十幾年前,從未給別人剪過頭發(fā)的趙平芳決定拿起剪刀試一試。不料,當時第一個來找她理發(fā)的竟是院里出名講究的潘婆婆(化名),趙平芳很忐忑,生怕沒給潘婆婆剪好。出乎意料的是,潘婆婆對這個“新手”的手藝十分認同,到處夸贊她剪得好。
前陣子潘婆婆的家人來探望她,她還笑著對家人說:“你看我這不花錢剪的頭,比你們在外面花錢剪得可好多了。小趙給我剪頭發(fā),每剪一次都讓我年輕了十歲!”現(xiàn)在趙平芳拿起剪刀,還能給院里老人剪出幾個不同的發(fā)型來。
除了照料好老人們身體、生活,姊妹們也很關注老人們的心理健康。劉爹爹(化名)因疾病纏身,幾度難忍病痛想要自殺,并向護理員尋求安樂死。張海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讓劉爹爹打消輕生念頭,重拾生活樂趣呢?
多次溝通交流后,張海云發(fā)現(xiàn)劉爹爹很愛下象棋,便趕緊在院里給他找到一位棋友。兩位老人常常在一起切磋棋藝,好不有趣!慢慢的,劉爹爹在張海云的開導下,積極面對病痛,面對生活,再也沒有輕生念頭。
院里有不少老人子女在外地,甚至國外,見面次數(shù)很少,老人思念家人心切,張海云便耐心教老人們用手機發(fā)微信、視頻聊天。在她的幫助下,老人們也能經(jīng)常與家人“見面”了。
對于院里老人們的口味,她們也是了若指掌。除了平日里她們在自己家為老人“開小灶”,把老人特別想吃的菜做好帶到院里來,每年臘月二十四小年夜,她們都會為老人們做一桌豐盛的團年飯,這已經(jīng)成為院里的一個傳統(tǒng)。
姊妹幾人既是福利院老人們的女兒,也是自己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然而她們?yōu)樽约杭胰怂龅挠痔偬佟?/p>
一年大年三十,顧爹爹(化名)的家人來看望他,加上節(jié)日喜氣,他興奮不已,一直要看春晚,要和護理員聊天。蔡漢萍就一直陪著顧爹爹看春晚、拉家常,直到老人休息她才下班回家,而回到家時,早已錯過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刻。
這些朝夕相處的姊妹來到漢陽區(qū)社會福利院的時間不同,相同的是,她們都將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灑入這片最美的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