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蔣闊航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學)
高考化學模擬試題(二)

一、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共4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乙醇用作醫用消毒劑時,無水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B.高錳酸鉀溶液可以殺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與漂白粉消毒飲用水的原理不同
C.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發布,其中霧霾中的PM2.5屬于膠體
D.用灼燒的方法可以區分蠶絲和人造纖維
2.若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Na2O和Na2O2的混合物共1 mol,陰離子數目在NA~2NA之間
B.常溫常壓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分子數目為2NA
C.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應,轉移電子的數目為6NA
D.FeCl3溶液中,若Fe3+數目為NA,則Cl-數目大于3NA
3.雌二醇的結構簡式如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能與Na、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應
B.能發生加成反應、取代反應、消去反應
C.該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個平面內
D.可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但不能發生氧化反應
4. 全釩液流儲能電池利用不同價態離子對的氧化還原反應來實現化學能和電能的相互轉化,充電時,惰性電極M、N分別連接電源的正極和負極。電池工作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充電過程中,N電極附近酸性減弱
B.充電過程中,N電極上V3+被還原為V2+
C.放電過程中,H+由N電極向M電極移動
5.下列實驗設計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

( )
6. 常溫下,用0.10 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 20.00 mL 濃度均為0.10 mol·L-1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所得滴定曲線如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點①和點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 B.點③和點④所示溶液中:c(Na+)>c(OH-)>c(CH3COO-)>c(H+) C.點①和點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c(CN-)=c(HCN)-c(CH3COOH) D.點②和點③所示溶液中都有:c(CH3COO-)+c(OH-)=c(CH3COOH)+c(H+) ①第一份加過量NaOH溶液后加熱,收集到0.03 mol氣體,無沉淀生成,同時得到溶液甲; ②向甲溶液中通入過量CO2,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經過濾、洗滌、灼燒后,得到1.02 g固體; ③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過濾后的沉淀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得到23.3 g固體,向濾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產生。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B.原溶液肯定沒有Fe3+、Mg2+,一定含有Na+ D.原溶液一定存在Cl- 二、必考題:本題共3小題,共43分。 8.(14分)鋁鎂合金是飛機制造、化工生產等行業的重要材料。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為測定某含鎂3%~5%的鋁鎂合金(不含其他元素)中鎂的質量分數,設計了下列兩種不同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填寫下列空白: 【方案一】 【實驗方案】將鋁鎂合金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測定剩余固體質量。 實驗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實驗步驟】 (1) 稱取10.8 g鋁鎂合金粉末樣品,溶于體積為V、物質的量濃度為4.0 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應。 則NaOH溶液的體積V≥___________ mL。 (2) 過濾、洗滌、干燥、稱量固體。該步驟中若未洗滌固體,測得鎂的質量分數將_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方案二】 【實驗方案】將鋁鎂合金與足量稀硫酸溶液反應,測定生成氣體的體積。 【實驗步驟】 (1) 同學們擬選用下列實驗裝置完成實驗: 你認為最簡易的裝置其連接順序是A→( )→( ) →( ) →( ) →( )(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滿)。 (2) 仔細分析實驗裝置后,同學們經討論認為以下兩點會引起較大誤差: 稀硫酸滴入錐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氫氣,也會將瓶內空氣排出,使所測氫氣體積偏大;實驗結束時,連接廣口瓶和量筒的導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測氫氣體積偏小。于是他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① 裝置中導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② 實驗中將堿式滴定管改裝成量氣管,且實驗前后量氣管中液面讀數分別為V1mL、V2mL,則產生氫氣的體積為___________ mL。 ③ 若需確定產生氫氣的物質的量,還需測定的數據是___________ 。 9.(15分)Ⅰ.氮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一種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農業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如圖是1 mol NO2和1 mol CO反應生成CO2和NO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寫出NO2和C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T/℃200300400KK1K20.5 ①試比較K1、K2的大小:K1___________ (填“>”“=”或“<”)K2。 ②下列各項能作為判斷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依據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容器內N2、H2、NH3的濃度之比為1∶3∶2 b.v正(N2)=3v逆(H2) c.容器內壓強保持不變 d.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③ 在400 ℃時,當測得NH3和N2、H2的物質的量分別為1 mol 和2 mol、3 mol 時,該反應的v正(N2) ___________ (填“>”“=”或“<”)v逆(N2)。 Ⅱ.描述弱電解質電離情況可以用電離度和電離常數,下表是常溫下幾種弱酸的電離常數(Ka)和弱堿的電離常數(Kb)。 酸或堿電離常數(Ka或Kb)CH3COOH1.8×10-5HNO24.6×10-4HCN5×10-10HClO3×10-8NH3·H2O1.8×10-5 (1)上述四種酸中,酸性最弱的是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式表示)。 下列能使醋酸溶液中CH3COOH的電離程度增大,而電離常數不變的操作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升高溫度 B.加水稀釋 C.加少量的CH3COONa固體 D.加少量冰醋酸 (2) CH3COONH4的水溶液呈___________ (填“酸性”“中性”或“堿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各離子濃度大小的關系是___________。 10.(14分)鈦是一種重要的金屬,以鈦鐵礦[主要成分為鈦酸亞鐵(FeTiO3),還含有少量Fe2O3]為原料制備鈦的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1)鈦鐵礦的主要成分與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加入的物質A為________ 。 (3)步驟Ⅱ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水解過程中需要升高溫度,其目的是①加快反應水解速率; ②________________。 (4)若把制得的固體TiO2·xH2O用酸清洗除去其中的Fe(OH)3雜質,還可制得鈦白粉。 (5) 由TiO2獲得金屬Ti可用以下兩種方法。 ①電解法:以石墨為陽極,TiO2為陰極,熔融CaO為電解質,其陰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 ②熱還原法:首先將TiO2、氯氣和過量焦炭混合,高溫反應生成TiCl4;然后用Mg還原TiCl4即可制取Ti。生成TiCl4的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 ;生成Ti的反應需在Ar氣氛中,其原因為___________。 三、選做題:共15分。請考生從給出的兩道化學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多答則按所答的第一題計分。 11.【化學—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15分) (1)金屬鎳及其化合物在合金材料以及催化劑等方面應用廣泛。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NiO、FeO的晶體結構類型均與氯化鈉的相同,Ni2+和Fe2+的離子半徑分別為69 pm和78 pm,則熔點FeO___________ (填“<”或“>”)NiO。 ②鐵有δ、γ、α三種同素異形體,各晶胞如下圖,則δ、α兩種晶胞中鐵原子的配位數之比為___________ 。 (2) 元素金(Au)處于周期表中的第六周期,與Cu同族,一種銅金合金晶體具有立方最密堆積的結構,在晶胞中Cu原子處于面心,Au原子處于頂點位置,則該合金中Cu原子與Au原子數量之比為___________ ;該晶體中,原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 (3) 某鈣鈦型復合氧化物如圖1所示,以A原子為晶胞的頂點,A位可以是Ca、Sr、Ba或Pb,當B位是V、Cr、Mn、Fe等時,這種化合物具有CMR效應。 ① 用A、B、O表示這類特殊晶體的化學式:___________。 ② 已知La為+3價,當被鈣等二價元素A替代時,可形成復合鈣鈦礦化合物La1-xAxMnO3(x<0.1),此時一部分錳轉變為+4價。導致材料在某一溫度附近有反鐵磁—鐵磁、鐵磁—順磁及金屬—半導體的轉變,則La1-xAxMnO3中三價錳與四價錳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 。 ③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 。 A.鑭、錳、氧分別位于周期表f、d、p區 B.氧的第一電離能比氮的第一電離能大 C.錳的電負性為1.59,Cr的電負性為1.66,說明錳的金屬性比鉻強 D.鉻的堆積方式與鉀相同,則其堆積方式如圖2所示 12.【化學—選修:有機化學基礎】(15分) 芳香族化合物X是一種天然食用香料,可以從某些植物中提取。X能發生下列轉化: 已知:①A的核磁共振氫譜有6個峰;②H為酯類結構,結構中除苯環外還含有一個六元環;③G的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標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①~⑥中,屬于加成反應的是___________ (填序號)。③的反應條件是___________ 。 (2)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檢驗A中非含氧官能團所用的試劑為___________ 。 (3)D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 。 (4)F的同分異構體中,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且能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其苯環上一氯代物只有一種,符合條件的同分異構體數目為___________ 種,寫出所有的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醫用酒精為70%~75%乙醇溶液,利于殺菌;而在高濃度時(如95%),由于乙醇使細菌表面迅速脫水,會形成一層保護膜,不利于完全殺菌,故A錯誤;高錳酸鉀溶液可以殺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與漂白粉消毒飲用水的原理相同,都是因為其具有強的氧化性,故B錯誤;膠體粒子直徑介于1 nm到100 nm之間,膠體粒子直徑是小于1微米,霧霾中PM2.5是很多1微米到2.5微米之間的微粒,不是膠體,故C錯誤;蠶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蛋白質在灼燒時會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人造纖維在灼燒時會蜷縮成一個小球,有濃烈的黑煙,有與蛋白質灼燒的不一樣的氣味,故可以區別蠶絲和人造纖維,D正確。 3.D 【解析】該物質含有醇羥基、酚羥基,可以與Na發生反應產生氫氣;含有酚羥基,可以與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應,A正確。該物質含有苯環,能發生加成反應;含有酚羥基,所以可以發生取代反應;由于醇羥基連接的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含有H原子,所以可以發生消去反應,B正確。該物質含有飽和碳原子,由于飽和碳原子是四面體結構,所以該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個平面內,C正確。由于物質分子中含有酚羥基,所以可與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也能發生氧化反應,絕大部分有機物都可以燃燒,所以D錯誤。 6.C 【解析】A項,①點為CH3COOH和CH3COONa的1∶1溶液,溶液顯酸性c(H+)>c(OH-),根據電荷守恒c(CH3COO-)+c(OH-)=c(Na+)+c(H+),可得c(CH3COO-)>c(Na+)>c(H+)>c(OH-);②點為HCN和NaCN的1∶1溶液,溶液顯堿性,可得c(Na+)>c(CN-)>c(OH-)>c(H+);所以溶液中CH3COO-大于CN-,故A錯;B項,點③所示溶液中為中性,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相等,故B錯誤;C項,根據物料守恒:c(CH3COO-)+c(CH3COOH)=c(HCN)+c(CN-),故C正確;D項,根據電荷守恒可知c(CH3COO-)+c(OH-)=c(Na+)+c(H+),故D錯誤。 8.(14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 (1)97 (2)偏高 【方案二】(1)E D G (共2分) (2)①平衡壓強 ②(V1-V2) ③實驗時的溫度和壓強 9.(15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 (2)①> ②c ③> Ⅱ.(1)HCN (1分) B (1分) 10.(14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 (2) Fe (或鐵) (1分) (4) 2.79×103 ②1∶1 防止高溫下Mg(或Ti)與空氣中的O2(或CO2、N2)反應 (1分) 11.(15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 (1)①< ②4∶3 (2)3∶1 金屬鍵 (3)①ABO3②(1-x)∶x(3分) ③AC 12.(15分,除標注外,每空2分) (1)② 濃硫酸、170℃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學) 趣味閱讀 諾貝爾化學獎趣聞(二) 化學獎與女性——從1901年到201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共有4位,人數雖不占優,但成就獨一無二。她們是: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因研究放射性元素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并分離出純的金屬釙、鐳,于1911年獲獎;法國科學家伊倫·約里奧·居里,因發現人工放射性,于1935年獲獎;英國科學家多羅西·克勞福特·霍奇金,因用X射線衍射方法研究青霉素和維生素B12等分子結構取得成功,于1964年獲獎;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于2009年獲獎。 梅開二度——化學界的大拿非弗雷德里克·桑格莫屬,他曾于1958年和1980年兩次折桂。另外還有兩位跨界高手:居里夫人,繼1903年獲得物理學獎之后,又于1911年摘取化學獎;美國化學獎萊納斯·鮑林,分別將1954年的化學獎和1962年的和平獎兩枚獎牌納入囊中。 得獎一家親——居里一家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之家”:4人、3次獲獎。1903年,瑪麗·居里和皮埃爾·居里共同獲得物理學領域的最高榮譽;8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摘得化學獎桂冠;1935年,他們的大女兒伊雷 娜·約里奧·居里和其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又戴上了屬于自己的化學獎獎牌。有意思的是,小女兒艾芙·居里的夫婿亨利·拉布伊斯,在1965年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總干事的身份代表兒基會領取了諾貝爾和平獎。 父子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均有建樹并分別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例子還有:192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生物化學家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其子烏爾夫·馮·奧伊勒是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阿瑟·科恩伯格,其子羅杰·D·科恩伯格于2006年捧得諾貝爾化學獎 被迫棄獎——歷史上曾有3位來自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迫棄獎,分別是1938年化學獎得主理查德·庫恩、1939年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和193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當時阿道夫·希特勒阻撓了他們領獎。后來諾貝爾獎委員會為他們補發了獎章和證書,但是沒有獎金。 (摘自網絡,有刪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