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助推國企“混改”工作
5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2017〕36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到2017年年底前,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主要是指將傳統國有企業改組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規范的公司制企業。可以說,在我國三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在現已取得的矚目成就中,國有企業的改革比任何一項改革都更加令人關注,也更加地位卓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國企改革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成為國企改革的起點;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國企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拉開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提出“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黨的十六大決定,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將“發展混合所有制”寫入執政黨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突出了所有制改革的思路,《決定》中對“混合所有制”的措辭由十六大的“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大力發展”,變為“積極發展”,凸顯出決策層對所有制改革必須破局的堅定和急迫。
可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企改革始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通過不斷研究探索、改革創新、“試錯”“糾正”,歷經放權讓利、企業承包制、經營責任制等多種改革方案后,我國最終確立了以構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共識,并基本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構建工作。據有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央企業的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達到92%,全國超過90%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指導意見》所給出的時間表,表明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邁進攻堅階段。也表明,只有處理好了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問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才能真正通過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厘清所有權與經營權之間的關系,來保護所有股東合法權益,維護企業經營者合法權益,保護利益相關者合法權益的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全面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最終實現國民經濟水平的再飛躍。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