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地鐵項目被叫停背后的發展理性
媒體報道,內蒙古多條地鐵項目被叫停,其中包括已進入建設期的包頭地鐵項目。按照國務院"81號文"規定,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有幾條門檻,包括城市GDP超過1 0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市區主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預測高峰客流量強度每公里3萬人以上。筆者查了一下,雖然包頭2016年GDP超過3 000億元,但全市總人口只有280多萬,更不要說主城區人口了。但是,叫停包頭地鐵主要并不是為了“掐標準”,而是出于對包頭財政收入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慮,防范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據悉,目前國家發改委基礎司正在修訂“81號文”,將提升對軌道交通項目審批的把控。包頭地鐵項目被叫停,很可能是一個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建地鐵不能只看到其正面的巨大好處。從全世界來看,目前能盈利的地鐵寥寥可數。開通地鐵后巨大的日常維護費用仍有可能讓城市政府無法承受。尤其是城市規模不足的城市,如果地鐵開通后客源不足,將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現在一些城市被認為地鐵建設所需巨額資金與地方財政收入能力不匹配,基建項目投資將會放緩。過去,很多地方不顧實際、大興土木的教訓可謂比比皆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城鎮化步入慢速增長期、經濟結構需要實現轉型的今天,靠基建拉動經濟的做法不能再被簡單復制了。
(摘自2017年11月20北青網-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