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涵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高校懲戒體系淺析
王夢涵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中國的高校是社會主義性質下的大學,與學生的關系也較為復雜,擁有從國家等上位法授予的行政關系,也有與學生建立的民事法律關系。根據招生手冊與學生填報志愿等相關流程,符合合同法的相關旨意精神,所以,又存在合同關系。因此高校與學生的懲戒體系也是一個復合體,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懲戒體系十分必要也具有實踐意義。本論文簡單闡述了高校目前總體的一些違紀處分規制,以便后續更好的深入研究。
高校;懲戒;違紀處分
懲戒是指行為主體為維持紀律與秩序,對違反規定者進行管教,行為主體單方面對違反規定者有權進行處罰警戒。高校懲戒(又稱高校違紀處分規則、處分條例等)指高校在對大學生的管理過程中,對違反學校章程律與制度的學生適當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大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高校懲戒權是高校擁有的一種基本教育管理權利,指高校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保證教育教學順利進行,實現對大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對違反學校規定或損害學校利益的大學生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懲戒的權利。
對高校懲戒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高校懲戒權體現不同的法律性質。首先,從法律規定和授權部門看,高校懲戒權是一種類似行政機關的職權,具有公權力性質。高校由國家授權并代表國家依法對大學生實行行政管理,高校對大學生行使的權力是行政機關在高等教育中的權力反映,在對大學生進行懲戒過程中,高校與大學生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高校是懲戒行為的執行者,而大學生只是接受者,高校懲戒權具有強制性、單方性特征,應屬于公權力范疇。
(一)學籍懲戒權
高校學籍是大學生屬于某高校的一種法律資格,是高校賦予大學生的一種特殊的身份,大學生在校期間這種身份從始至終存在,任何在校大學生都有學籍,所以高校存在相應的學籍管理問題。高校學籍是大學生身份與資格的證明,學籍檔案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表現,大學生在校期間如果有違反學籍規定的行為,高校有權作出如下懲戒決定:對不符合入學條件的學生取消其入學資格,對考試不合格的學生勒令其補考、重修甚至留級,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視輕重情況對其作出記過、留校察看、退學等。
(二)教學懲戒權
教學工作是高校的首要工作,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依照教育法律規定,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實施方案,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為了更好搞好教學,高校要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管理,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懲戒權主要適用于違反教學紀律、考試規則等方面的學生。例如,對于考試作弊或者嚴重違反考試紀律的學生,可依照有關規定作出不承認其考試成績的決定;對于考試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可依照有關規定作出讓其補考或者重修的決定。
(三)秩序懲戒權
良好的秩序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為了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高校有權通過必要的手段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制與管理,為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采取制定課堂紀律、對學生嚴格進行考勤等方式,并且制定相關的規章對課堂以外的秩序進行管理,高校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及約束,對于違反學校秩序規定的學生,學校有權給予警告、記過等懲戒處分。
(四)學位授予懲戒權
根據高等教育法有關規定,國務院授權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授予學位的權力,授予學位是高校對大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的表現進行肯定性學術評價方式之一,但是對于沒有達到高校授予學位條件的學生,高校則有權作出不能授予該學生學歷證書、學位證書的決定。
高等學校在涉及學生違紀處分的程序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高等教育法》等相關國家法律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有的只是簡單的的規定,這是目前上位法的缺失。在各個高校的具體實踐中也沒有統一標準,各個高校各自為政,有的出入較大。目前普遍存在程序不規范,隨意性較大。證據和材料保存不完整,權限和職責主體不明確,沒有明確的說明。高校內部各個職能部門是從法律角度沒有主體權限的,但是我們經常可以從實際中可以看到處分文件經常是內部的某個二級單位,這是經不起主體責任追責的。
高校對大學生受教育權的有關問題進行決策、決定時,大學生有參與監督、訴訟的權利。例如,大學生有權對學費的使用、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并有權提出合理意見要求學校及時整改;學校對違反規章制度的學生進行懲戒處分,學生如有不服,有權依法向學校內設機構申訴處理委員會或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訴;當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學生有權依法進行訴訟。
[1]楊春磊.《大學生權利救濟的途徑與方式》,《長江大學學報》2012年10期,第76頁.
[2]夏玉伶.《高校自主管理權與大學生權利沖突化解》,《唐山學院學報》2013年2期,第43頁.
[3]鄭亮.《論我國現行高校懲戒權的缺憾及完善》,《學術探索》2011年10期,第54頁.
[4]勞凱聲主編.《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