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朱靜堅
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
謝 芳 朱靜堅
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
本文主要論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培養的路徑。首先,教師要轉變舊觀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系,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路徑
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思考。
(一)樹立現代學生觀
現代學生觀主張把學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嚴,正在發展成長中的人,并且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但是在現實教學過程中,許多思想品德科任老師在教學中仍然運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依靠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不去主動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嚴重忽視了初中學生的人格發展,忽略了學生真實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不分遠近親疏,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好就袒護他,也不能因為某個人考試分數總是拖后腿就對他產生偏見,要同等地對待班級里的所有學子。對于這些學業比較拔尖的同學,老師不能松懈,要防止他們驕傲自滿,不斷激勵他們再接再厲以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對于班里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也要嚴格要求,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以班級里成績優秀的同學為追趕目標,督促他們迎頭趕上,實現新的跨越,成績和名次上一個新的臺階。至于那些成績落后,不愛學習愛搗亂的后進生,老師絕不能對他們放任不管置之不理,更不能簡單粗暴惡語相加,對后進生的教育要有耐心,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多鼓勵多表揚,激勵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去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思想品德老師要比其他任何學科的教師都更加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進步、可以成才的。思想品德課教師只有樹立起這樣一種學生觀,才能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自覺有效的培育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具有獨立個性的主體性的人。
(二)確立科學的方法觀
眾所周知,老師的傳授知識的方法與同學的學習知識的方法歷來是各地教育研究工作者所關注的焦點。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法偏重于課本知識的傳授,老師所注重的是自己要如何教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并不關心同學們是怎么學習的。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與其在自己的教法上費盡心思,不如分一點精力去研究學生是怎么學習的。[1]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來確定適用的教學方法。思想品德課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除了要傳授知識,還要根據各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指導各個學生選擇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
盡管這些年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等開始普及,但是仍然有很多學校尤其是在農村初級中學,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法還在束縛著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我們只有確立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觀,才能進一步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有效發揮同學們的主體性,推動同學們的個性發展。
(一)師生之間要加強心理溝通,增進情感交流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是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雙向交流的一個動態過程。但是在長期的教學中發現,當今時代的初中學生,尤其是很大一部分獨生子女和留守兒童,由于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內心世界比較封閉,不愿意在課堂上表現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愿意流露自己的真實情感,沉默寡言,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存在的這種心理如果不能消除,課堂氣氛就不能活躍起來,學生的主體性自然也不能得到有效發揮。
思想品德課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對于學生顯露出來的積極性,老師要及時表揚,多加贊賞,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也是課堂中的一份子,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增加自信心,發揮主體價值。如果一個教師長期板著一張嚴肅冷淡、威嚴有加的面孔,學生不愿意跟老師打招呼,就算是學習上遇到了問題,他們也不愿意去請教自己的任課教師,那么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就不敢舉手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神經也會經常處在緊繃的狀態,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創造性和主體性的發展。[1]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面帶微笑,以平易近人的語氣與自己的學生交流,適時用一些幽默的語句來調節一下課堂氣氛,用親切慈祥的心態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2]盡可能營造一種溫馨的、和諧的、友愛的課堂氛圍。學生也只有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下才能保持心情的愉悅,主動性、能動性才能施展出來。[3]
(二)教師要樹立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現代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不同于以往的“權威—依存”關系,[4]這種民主這種平等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在人格方面,老師與學生也是平等的。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名教師,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強行灌輸給學生,要有理、有利、有節的對同學們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要對所有的學生同等對待,平等的關懷每一個學生;學生也不能屈服于教師的權威,有權表達自己不同于教師的思想觀點。在這樣的課堂上,任課教師不再是中心,而是教學的協調者、引導者,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掌控自己學習的主人。[5]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了,同學的主體性才能得到有效發揮。
(一)現代多媒體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與普及帶動了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是千百年以來教育領域爆發的一場大革命。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育者將德育知識、修身方法直接傳授給學生,然后由同學通過反復做題、死記硬背的方法來接受知識,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束縛,再加上這門學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較低,而且多地實行開卷考試,這往往使學生忽視了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不起興趣。
但是,如果我們在思想品德課上運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授課,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就拿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思想品德課來說,第五課是多元文化的地球村,如果采用傳統的粉筆、黑板這些教學設備來上這節課的話,學生并不能直觀感受外國文化,如果我們使用多媒體技術上課,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枯燥、無趣味,它可以將各國的建筑、音樂、舞蹈、節日等文化元素通過各種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藝術作品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色彩鮮明,感性形象,信息量大,符合學生標新立異的思想,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6]又拓展了教材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把握和吸收,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無意注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的必要保證。
(二)巧設教學沖突
教學沖突是學生提高思維的原動力,創設教學沖突,就是提出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但是又不與教材相吻合,甚至與教材說法相矛盾,并且具有適當的難度和啟發性,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7]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什么是教學沖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一篇著名作家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里面的主人公瓊珊得了重病,她把自己的生命期限寄托給窗外的常春藤葉子,消極地認為,當最后一片葉子也落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但是一個名叫貝爾曼的老畫家得知瓊珊的想法后,就畫了一片假的葉子,這片永不凋落的假葉子就這樣支撐著瓊珊挺過了一天又一天。我們在上思想品德課過程中,會教育同學們,做人要講究誠信,不能欺騙他人。但是在上面這個例子中,貝爾曼用假的葉子來欺騙瓊珊,卻幫助瓊珊渡過了難關,這顯然與我們教材的說法不一致,這種情況便可以稱之為教學沖突。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人們一般認為課堂上舉上面這些與教學內容相矛盾的例子會阻礙教學的正常進行,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實際上,創設這些問題沖突情景可以導致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困惑和糾結,緊接著,同學的情緒就會興奮起來,如果這個時候,思想品德教師能夠巧妙地處理這些教學沖突,讓同學在矛盾沖突中開展激烈的討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夠達到解放思想、除舊布新的教學效果,此外,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將會在解決矛盾沖突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
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新課程改革以來,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和學生主體性教育成為了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相對于一般而言的學生主體性,思想品德課的學生主體性研究還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研究課題,在理論研究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我相信只要各地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前赴后繼,主體性教育研究必定會取得巨大的成就。
[1]張甲衛.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培養[J].德州學院學報,2013,29:13.
[2]張冠楠,孟慶男.論思想政治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5):45.
[3]余欣欣,李山.論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39.
[4]曾德偉,王車禮.淺談主體性培養與創新教育[J].福建論壇,2009(6):142.
[5]李樂為,董雙平.新課改下高中政治課學生主體性缺失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21):283.
[6]陳宜延.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0):202.
[7]陳棟亭.談在中學思想品德課中發揮學生主體性[J].寧夏教育科研,2008(2):57.
謝芳,1972-,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攻教育學、倫理學。
朱靜堅,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2級學生。
湖南省教改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問題及路徑研究》(湘教通(2016)400號553);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教改課題《當代大學生學習幸福感研究》(NJY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