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飛
十九大報告指出:新聞輿論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鞏固與完善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新聞媒體是社會信息傳播的載體,其在文化建設中應該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新聞媒體不但是傳播信息的工具,也是文化宣傳的工具,如何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文化傳播職能,筆者認為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堅持正確導向與宣傳藝術的統一。可讀性與政治性是新聞宣傳的生命力表現。假如沒有正確的政治引導,新聞內容就沒有可讀性,甚至就是“精神垃圾”。反之,缺少了可讀性,新聞作品的政治性將會大打折扣。所以,政治性決定了可讀性,可讀性為政治性服務,同時作用于政治性,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新聞媒體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做好準確把握,不能誤導,更不能錯導,是宣傳永遠高揚先進文化的旗幟。同時,努力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如果僅僅滿足于輿論正確,強加于人,不能使人入心入腦,這種輿論就必然缺乏或沒有指導性,也就談不上其先進性。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既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又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二者的有機統一,才有超前性、先進性。因此,新聞媒體要善于調動一切行業優勢,特別是話語權優勢,把各級黨和政府的重大精神、重要部署體現反應出來,使媒體宣傳重點突出,形象鮮明,大氣大方,簡潔流暢。要始終堅持提倡與鞏固主流思想,宣傳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全面鼓勵整個社會發揮團結合作的作用。要全面的提升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與新聞價值,掌握好度與質的關系,增強新聞報道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努力做到報道內容受到群眾的喜歡,引發群眾的共鳴,對人民群眾作出正面的引導與鼓勵作用。
然后,要全面提升新聞的文化內涵。新聞作品中具備濃厚的文化價值,要充分的利用新聞形式來表現,這也是新聞媒體開展文化宣傳的落腳點。新聞作品的文化內涵直接決定了新聞作品的文化格局,文化價值越高,其傳播的效果也越明顯。新聞作品的文化內涵主要來源于新聞事件自身的文化特性和新聞作者對新聞事件文化內容的充分挖掘與提取。現在,新聞報道的通病就是“淺顯、直白”群眾除了能夠了解到外在的新聞要素以外,很難了解其他的文化信息,造成一些新聞報道好比流水帳,沒有任何閱讀價值。要改變這一狀況,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掌控社會發展動態,了解群眾的需要,探析當代人的審美追求,研究人們的欣賞水平,分析文化市場,抓取社會熱點問題,努力實現思想性、欣賞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性,提高新聞作品的活力、質量與靈氣。要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掌握好時間、質量,提高新聞作品的影響力,獲得群眾的青睞,起到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緊接著,推崇先進文化內容,正確處理主旋律與多樣化的關系。要講究宣傳要按新聞規律辦事,二者是辯證的,統一的。不能因為強調了主旋律就忽視了多樣化,使媒體宣傳簡單化,也不能注重多樣化就忽視主旋律,出現導向錯誤。目前,社會構造和社會流動表現出全新的特征,社會思想、社會經濟以及人民的生活情況都出現了巨大的改變,人民群眾需要表現出多樣化、豐富性、變化性的走向,所以就需要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目前不少媒體欄目,特別是文藝性欄目主要表現出缺乏客觀性、缺乏文化特性、不夠通俗易懂,可讀性內容少等問題。一些低俗、質量比較低的內容越來越多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極大的限制了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而且傳播了低俗、惡劣的信息內容,對社會思想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因此,提倡多出精品,抵制庸俗的作品,不生產不具備正確精神文化的產品,亟待發展。目前,應該重視分析市場需要以及文化走向的關系問題。精神類產品的生產不但要針對市場變化,還需要作出科學的選擇;不但要符合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還要肩負起用優秀文化作品熏陶群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的任務。要爭取做到統一政治導向與文化水平,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總之,弘揚社會先進文化,新聞媒體要做到時時刻刻都能以新鮮面目呈現于社會,隨時隨地、不間斷地把人類一切文化成果呈現給社會,使群眾始終浸潤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知識,更新觀念。新聞工作者職業崇高而光榮,要擔當好文化建設的重任,須自身具有高度的政治文化素養和傳播先進文化、優化文化環境的意識,靈敏的感受和領悟新聞事件的深刻含義與內在價值,并且從表面到內在的深入挖掘,將其全面的表現在群眾面前。
[1]婁桓.如何正確把握新聞宣傳的引導作用[J].科技傳播,2013(13):16+14.
[2]梁維霞.縣級電視臺新聞宣傳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河南科技,2016(03):1-3.
[3]王慶偉.加強基層新聞宣傳工作的幾點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02):215-216.
[4]次丹卓嘎.講究引導藝術 提高新聞宣傳水平[J].西藏藝術研究,2016(0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