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夢蓉
謠言心理的研究先驅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曾提出著名的謠言傳播公式:R=I x A(謠言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X證據的曖昧度。 也就是說,當信息本身處于模糊狀態時,信息越重要,與我們個人利益關聯度越大,越容易導致謠言的傳播。
氣象信息作為一種與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信息之一,不乏有相關謠言出沒。例如“北京將迎30年來最冷冬季”、“超強臺風即將登陸”、“太原將持續降雨69天”等可能會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氣象謠言層出不窮。通過總結近幾年出現的各種氣象謠言,不難發現,氣象謠言通常出現在有重大天氣變化之前,并且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周期性,主要是針對具體某市、某省的氣象謠言。氣象謠言的主題是未來還未發生的天氣事件,內容基于現實中的天氣預報,但又對其進行故意夸大,曲解,以營造出危機感和恐慌感,由于天氣預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客觀上加大了氣象謠言出現的可能性。另外,氣象謠言往往以“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據中國氣象局預報”冠名,增加了氣象謠言的可信度。
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與微信好友即時通訊是其主要功能。用戶不僅可以與好友進行一對一交流,還可以建立微信群進行一對多的交流。在微信對話框中,用戶可以發送語音或文字、圖片或是文章鏈接。而氣象謠言則可以化身成為以上任意一種形態出現在對話框中里,用戶只需要輕點一下發送,即可完成一條氣象謠言的信息傳遞。而接收到這條信息的微信用戶,又可以在他所擁有的微信好友或微信群之間進行二次傳播,令一條氣象謠言在微信這一平臺上不斷發散,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影響范圍。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同時可通過其他軟件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同時,用戶可以對好友發布的內容進行“評論”或“贊”。氣象謠言在朋友圈中傳播的形態,與在對話框中的形態基本相同,都是文字、圖片或文章等。兩者的區別在于,對話框所傳遞的內容,具有一定私密性,只有微信好友或是微信群友之間才能獲取。而且一般情況下,用戶并不能知曉收到信息之后的好友或群友,之后是否會對信息進行再傳播。而朋友圈則具備半公開的特點,用戶不僅可以向好友展示自己發布的朋友圈,也可以查看好友所發布的朋友圈,因此當用戶發布了一條氣象謠言后,既可以看到有多少好友進行了點贊或評論,也可以在他自己的朋友圈中看到他的好友是否也對這條謠言進行了轉發擴散。如若轉發,那么這條謠言又可以繼續在轉發人的朋友圈內流動,實現“跨圈傳播”。這樣謠言在朋友圈的傳播效果如同鎖鏈一樣,一環扣一環,越傳越遠。
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并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公眾號分為服務號、訂閱號和企業號三類,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關注。而一些無良的公眾號,為提高瀏覽量和點贊量,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謠言信息,包括氣象謠言。披著 “微信公眾號”這身外衣,更容易讓微信用戶信以為真,從而分享、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中氣象謠言的以上三種傳播途徑,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穿插進行的。通過對話框傳遞的信息,可以同時在朋友圈中傳播,反之亦然。例如。一位微信用戶最先從微信公眾號中獲取了一條氣象謠言,他既轉載到了自己的朋友圈,也通過對話框發給了多位微信好友。他的微信好友收到消息后,又可以繼續通過對話框向他們的好友們傳播,或是分享至自己的朋友圈里。微信平臺上復雜多變的傳播路徑,無疑擴大了氣象謠言在這一平臺的影響范圍。
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微信用戶的好友主要來自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微信好友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熟人關系,也更具親密感和認同感。當信息的傳播建立在 “熟人傳播”的基礎之上,便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此當氣象謠言出現在微信中,尤其是當多位好友對謠言重復轉發時,無疑讓氣象謠言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由于微信為用戶提供的是一個相對私密的社交空間,具有封閉性和內向性。因此用戶在發布的信息和朋友圈,以及和好友互動的過程中,所受到外界的干擾較小,再加上謠言在微信中的傳播途徑錯綜復雜,從而導致氣象謠言傳播周期延長,持續發酵。
氣象信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當有重大天氣過程發生之時,例如寒潮、暴雨等可能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的天氣事件發生時,用戶出于“利他主義”情懷,也更樂于將這類信息分享給親朋好友,以起到“溫馨提示”的作用,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很容易引起他人的關注和共鳴,使得一條可能是氣象謠言的信息在微信平臺上不斷傳播擴散。
“把關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在微信平臺上,信息具有私密性,傳播者通常是個人,并沒有“把關人”對傳播內容進行把控,用戶只能依靠自身素質來辨別信息的真假。另外,一些公眾號的編輯缺少專業的媒介素養,為賺足瀏覽量,隨意夸大和捏造氣象信息,或者是使用夸張的字眼作為標題,刺激用戶眼球。
治理微信中的氣象謠言傳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由于氣象謠言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因此全國各地的氣象部門應當開通“兩微一端”,形成氣象信息傳播矩陣,在有重大天氣過程發生時,通過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發布相關氣象信息,提高事件透明度,減少謠言出現的可能性。在謠言出現時,第一時間官方發聲,將謠言的影響力降到最低。氣象部門在日常的公眾氣象服務中,應加強氣象知識科普,提高公眾辨別氣象謠言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轉發謠言,并及時舉報謠言,使“謠言止于智者”。其次,微信平臺需擔起“把關人”的責任,加強謠言監管和治理,重視辟謠平臺建設。通過設置關鍵詞等手段,對謠言進行實時監控,當用戶交流涉及謠言中的關鍵詞時,微信平臺能夠即刻對用戶進行建議性提醒。此外,還應加大對微信公眾號的認證、審核力度,對參與氣象謠言的微信公眾號從嚴治理;建立微信用戶信用記錄,對發布傳播謠言的用戶進行記錄,降低信用值,對低于信用底線的賬號進行停封。 最后,政府應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實現依法監管,科學監管。
[1]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梁元元,黃鸝,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17.
[2]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61-162.
[3]王英翠.微信食品安全類謠言的傳播邏輯[J].青年記者,2016,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