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麗紅
對于新聞人來講,“五個W”即When(何時 )、Where (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Why (何故)被稱為新聞的五要素,也就是說一則新聞必備這幾點。在我國傳統新聞學理論中,強調新聞報道的中心是“事”,而不太重視“人”。但是隨著人本主義對人們認知的影響,以“人”為中心的報道新聞逐漸成為新聞界的共同打造的目標。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從這定義出發,“事”確實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但是“人”是“事”的必然組成部分,新聞所關注的事也都是與人的生存、發展相關的事件。
在突發性事件或者一般性的事件報道中,人物的故事,人物的命運是新聞報道要關注的內容,而在綜合性報道與經驗報道中,大背景大時代下個性的命運與情感,更是值得關注的對象,“人”的存在更有必要。
突出故事中的“人”,可以使新聞變得生動,變得更具故事性,也更容易打動人。以中央電臺《央廣新聞晚高峰》為例,該節目從創立之初就打出了“新聞事中新聞人”的宣傳語,強調要以“人”為中心報道新聞事實或傳播新聞信息。
2016年英國有一臺以犯罪調查為基調的廣播節目受到熱捧,這檔名為《Serial》的節目講述了一宗十幾年的冤假錯案,一個高中生被指認殺害了他的女朋友而入獄,后來疑點重重,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這檔節目,主持人的敘述結合聽覺效果來分析案件,故事并不只是通過主持人來講述,還夾雜了很多和事件相關人物的采訪來一同講故事。總之,人物分析占了很大部分。
美國學者羅伯特?赫利爾德認為,一個好的完整的新聞故事應該類似于戲劇表演,要有明顯的矛盾沖突。一個吸引人的新聞故事,必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在結構設置、講述方式上講究技巧。
現在很多電視廣播新聞故事采用傳統的倒金字塔結構,在當下新媒體環境中,早已無法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可以采用提問式、探究式、懸疑式來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讓受眾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有一種矛盾跌出的心理感受,從而始終保持著好奇心,集中注意力直至聽完這個報道。如銀川廣播電視臺《平安銀川》節目曾制作專題片《驚心動魄的24小時:我與公安民警抓捕販毒嫌疑人》,節目采取了女主持人以現場體驗的采訪方式,全景式展現了警察在冬日里從蹲守到抓捕毒販的全部過程,報道中懸念與沖突感層出不窮。比如警方決定提前在公交車上實施抓捕。抓捕只有幾秒鐘時間,如何布控?怎么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這些懸念的設置都讓聽眾對事件的發展充滿期待。如上文提到的廣播劇《Serial》,主持人在講述時采用了抽絲剝繭的敘事方法,一層層地揭露事情真相,猶如打開一個個環環相扣的謎底,除此《Serial》還善于運用神秘感吸引聽眾,增加聽眾對故事的情感聯系。因此《Serial》 讓從業者看到,通過講述復雜故事也能達到吸引觀眾守候節目直播的目的。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對于一個新聞故事的可聽性而言,細節的作用顯而易見。細節就像陽光下的一滴水,總能折射出動人的光彩。對于整個報道而言,如果細節豐滿,至少成功了一大半。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和情節。這些“小”可以使整個報道變得靈活、場景突出、人物立體,增加新聞報道的觸摸感。很多優秀的報道,都是靠細節取勝。在細節表達方面,廣播報道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可以通過現場音響、人物語言、旁白講述來進行細節的把握和展現,一則廣播報道,確定了一個核心人物(事件),他有著豐富的曲折的故事,這樣只能說是有了一個撐起故事的基本框架,如果想讓這個人物變得鮮活、立體、打動人,必須在細節上下功夫。
以2016年寧夏廣播電視臺打造的《高墻內的深情》為例,寧夏女子監獄搞了一次母親節活動,邀請部分家屬走進監獄、觀看服刑人員演出。走進高墻內的有不少學生,他們的母親因為犯罪離開了他們。可是孩子們是多么想念媽媽,希望和別的孩子一樣偎依在媽媽的懷中。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服刑的母親們精心為子女準備了兒童節禮物,每一件都飽含深情。報道抓住了很多細節,比如母子相擁時的眼淚、互動時的對視,母親為孩子梳頭發,孩子緊緊拉著母親的手……使報道充滿暖暖的人性光輝。
“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好作者莫不感情豐富,好文章莫不以情動人。一篇好的電視廣播作品,善于講故事,善于渲染情感。上文提到的細節,其實也是為了文章情感的需要。如果記者站在了局外人的角度,冷靜地講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套用格式,堆砌文字,缺乏真摯的情感,就很難制作出感人的作品。
中央廣播電臺“走基層”報道了駐守在冰山腳下的新疆阿勒泰軍分區達爾汗邊防連,記者調動多感官,用細節展現了在自然條件異常惡劣的環境下,一代代的邊防官兵是如何扎根在崗位上的動人事跡。加上主持人動情地解說,一幅幅感人的畫面浮現在眼前。
[1]劉璐.新聞報道應該怎樣講故事[J].數字傳媒研究,2015年第3期.
[2]衛明華,丁霞.廣播新聞如何“講故事”[J].新聞論壇,2013年第1期.
[3]張幸溫.用講故事的方式寫新聞報道[J].軍事記者,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