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莉娜
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新聞工作的我,已有十五、六年了。從時政記者、農業記者、民生記者到節目編輯,隨著廣播媒體和新聞行業的發展,對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漸成了采編播制作一體化的全能手。作為一名新聞人,如何的“俯身抬頭”的做新聞,做好一名“接地氣”的新聞人,成為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為了認真落實中央“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精神,2011年10月,作為寧夏廣播電視臺第一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蹲點編輯記者,來到寧夏隆德縣陳靳鄉,開始了為期一周的蹲點體驗采訪生活,和這里的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社情民意,采寫“親歷”報道數十篇。下面結合個人經歷,對如何做一名“接地氣”的新聞人提出了一些見解。
從新聞角度看,“接地氣”的實際內涵就是接納基層信息,廣泛接觸普通百姓,接納群眾信息,并反映最底層群眾的愿望、利益、訴求,不能脫離群眾生活去做新聞報道。如果只坐在編輯室、播音間里“閉門造車”,新聞就無法貼近百姓生活,浮于表面,脫離群眾的實際情況,失去本身的根本魅力。所以,“接地氣”是一種新聞人的態度,是一種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人文情懷,更是對當下所有新聞人提出的一項基本工作要求。
縱觀中外那些膾炙人口、富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基本上都是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扎根群眾,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深刻的解讀而得到的。所以,新聞工作者要時刻牢記,基層是新聞報道的肥沃土壤,實踐是新聞報道的源頭,群眾是新聞人的老師,唯有做“接地氣”的新聞報道,才能真正成為一名“接地氣”新聞人。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深入基層收獲的不是簡單的了解群眾生活,更不是換位體驗,而是錘煉和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接地氣”,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人。
當前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新聞人雖然要充分利用海量網絡信息的資源優勢,但做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工作,避免盲目報道,錯誤的引導輿論導向。但是無論網絡信息多么的豐富,都不能替代人的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只有深入基層才能了解民生,感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貼近群眾生活,寫出有生氣、有才氣的新聞報道。為此,應當繼承老一輩新聞人優良的工作傳統—“靠雙腳跑新聞”,扎根人民群眾的生活,在實踐中體察社會變遷及過程中的百姓疾苦,并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報道出來,編輯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
如,2016年新年伊始,寧夏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根據中宣部的要求,積極策劃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特別是農村、農民群眾中采訪報道,推動“走轉改”活動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營造熱烈喜慶、昂揚向上、團結和諧的節日氛圍。系列報道《新春記憶》內容涉及《閩寧鎮移民的新春記憶》、《社區大媽心里的年味兒》、《心中的那道年夜飯》、《彭陽鄉村老農心里的年》、《80后的新春印象》。
新聞報道要貼近生活實際,字里行間散發“泥土”氣息,才會更“接地氣”,展現時代變遷和百姓生活,融入當下的社會生活,反映百姓的實際生活,同時增強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新聞工作者走近群眾生活,深深的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去,拉近與百姓的生活距離、情感距離,將人民群眾生活的真實面貌刻畫出來,傳達人民群眾的心聲與訴求,使新聞報道真實可信;第二,寫出帶有“泥土氣”的新聞報道,提升對人民群眾的感染力。新聞工作者不僅要體驗人民群眾生活,還要用富有才氣、“泥土”氣的文字語言表現出來,真實的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酸甜苦辣。為了編寫出這樣的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要有較強的文字運用能力,掌握各種形式、風格的新聞語言,寫出有溫度、有情感的新聞報道,感染群眾。
為了做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要關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充分挖掘小人的生活,反映大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突出問題和重大命題,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思,履行自身的責任。
第一,新聞工作者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了解小人物的普通生活,體驗他們的酸甜苦辣,把他們的呼聲、心聲擺在工作的第一位,堅持服務于人民群眾,用自己的語言方式將他們生活的實際問題傳達出來,表現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生活的疾苦。如,針對當下百姓最關注的“看病難”、問題做系列報道,呼吁政府部門加大對“號販子”問題的懲治力度,號召社會關注醫護人員的安全,建設和諧的醫護關系。第二,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作風。新聞工作是一件比較艱苦的工作,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意識精神提出了很高要求。為成為一名“接地氣”的新聞人,做出有“泥土氣”的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要樹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精神品質,肯吃苦,能夠真正的深入基層、扎根群眾生活,體驗百姓疾苦。
綜上所述,成為一名“接地氣”的新聞人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要求,只有“接地氣”才能找到靈感,提升新聞報道質量,使新聞報道聚靈氣有底氣。為了成為這樣的新聞人,要深入基層,了解百姓生活,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將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和反映的生活融入新聞報道,寫出“接地氣的新聞報道”。
[1]許晶晶.淺談電視新聞采編如何“接地氣”[J].新聞研究導刊,2014,5 (06):130.
[2]嚴保林.多寫接地氣的新農村報道[J].傳媒觀察,2016 (08):60-61.
[3]金菊愛.新聞·新聞人·新聞真實——解讀柴靜《看見》一書對新聞的幾點認識[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20 (0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