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嵇天培
人們在社會中進行生活、工作、學習,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尤其是正處在大學學習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發展多呈現出渴求交往的特征,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的愿望十分強烈,人際交往的需求要遠遠高于其他學習階段的學生。在這個階段,高職院校學生的人際交往凸顯出更為強烈的獨立性、社會性以及復雜性,除了傳統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外,還有舍友之間的交往、老鄉之間的交往以及個人與學校之間的交往等等,構成了十分復雜的網絡系統。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在日常開展人際交往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較多的問題,長此以往,會形成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并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這都促使我們深入分析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并提出科學的解決措施,以此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提高其綜合能力。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就讀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其在家庭中,除了獨享父母的關愛外,還擁有來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在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前,其家庭往往會以他們為中心環繞,事事以他們為先,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較為自我的心理特征,更重視的是自己的感受。在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后,這些學生脫離了家庭的保護,需要融入以學校為單位、以班級為單位以及以宿舍為單位的學習、生活環境中,但是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的保護與遷就,使得這些高職院校學生較為“自私”,更重視自己的利益與需求,并不顧忌場合,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與體驗,不會換位思考,對人際交往的認知更偏向于自我方向,在與他人產生矛盾的時候,更容易尋找借口原諒自己,而過于挑剔他人,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好,容易與他人產生不可必要的矛盾。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高職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所招收的學生多為高考失利的學生,因此,這些學生會存在一定的不良心理,如自卑、自負以及敏感、多疑等,在與同班同學、同校同學以及同宿舍同學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容易表現出不合時宜的羞怯、退縮感,容易在大眾面前隱藏自己的感受、想法以及真實需求,長此以往,無形之中就建立了一種屏障,封閉自我,與他人無法建立起公平、對等的健康關系。當然也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積極開展人際交往活動,自身是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的,但是這些學生多會因為以往的學習經歷、家庭環境教育等,使得自身的性格有著沉默寡言的特點,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多數學生十分內向且孤僻,即便是有著交往的意向,但是也不容易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交到真實的朋友,這些學生為了滿足自身交往的需求,同時也為了填充空閑的業余時間,往往會選擇在網絡中進行人際交往,長期下來,更不會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朋友了。
事實上,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比較大,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移動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十分容易接觸到社會中的不良信息。有些社會觀念認為在大學時期,應當積極拓展自身在社會中的交際網絡,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學校中進行無意義的交流,認為學校中的學生多數和自己處于相同“地位”,對自己以后的發展沒有一益處,更應該與社會中的“成功人士”、“白領高管”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就使得一些學生的交往觀十分不正確,且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質。另外,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學歷劣勢,就業壓力十分巨大,面對豐富多彩且充滿誘惑力的社會,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在日常交往的過程中,更重視物質利益,偏向于金錢、地位以及榮譽等,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精神交流,多數學生呈現出“無利不交”的特點。
正如筆者在本文前面反復所述,高職院校學生多數存在自卑卻又自負的心理,更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教師、學校領導等的評價,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生往往會出現多疑的性格特點,不容易相信別人,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沒有真誠以待,容易導致其他學生對其產生不滿,從而影響其人際關系[1]。另外,高職院校雖然在辦學水平上可能會不如于普通高等院校,但是其自身也存有一定的辦學優勢,學校內佼佼者云集,這就容易使得一些較為敏感、多疑且自負的學生,存有嚴重的心理失衡現象,對于他人的優秀成績、榮譽十分嫉妒不滿,這種扭曲的人格心理特征,使得這些學生無法正常開展人際交往活動。
事實上人際交往并不是說,只要與他人交流、來往就可以產生深厚的感情,也同樣需要相應的交流技巧。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的就是人際交往技巧,一些學生人際交往意識較為強烈,且自我表現意識也較強,但是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卻缺乏一定語言技巧,不善言辭、以及夸夸其談現象都有。這些學生多半存在以自我為中心以及自卑的心理,其言語和行為都不會重視他人的感受,這也是這些學生人際交往困難的主要象征[2]。
作為學生接觸世界、社會的啟蒙者,家長對孩子一生的性格影響十分明顯,活潑開朗,且行事大方的家長,其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比較好,若家長是沉默寡言且不善表達,其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比較差。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其多來自農村貧困家庭,這些家庭終日為生計奔波,與孩子的交流較少,對孩子的待人方式教育也多集中在誠實、守信以及老實上面,即便是有些學生的家庭條件較好,但是其多為獨生子女,受到文化水平、家庭環境以及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也相應的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我國雖然教育體制改革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應試教育制度依舊對我國中學、小學的影響較深,尤其是以高考為代表的高中教育階段,成績高低依舊是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標準[3]。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為學習成績不高的學生,因此在學校學習階段,容易被教師、學校所忽視,這容易導致學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容易影響到其人際關系。
高職教育的教學培養目的多集中在技術性人才的培養上,再加上高職院校作為一種特殊的大學,使得學生在進入校園學校后,必須要脫離原有的生活、學習環境、離開家人,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生活、學習。這都容易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出現自我保護過強等情況,也同樣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4]。
學校首先要重視高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強這種問題,并在日常教學工作安排的過程中,積極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一周上一到兩節課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要開辦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醫生,鼓勵并支持有人際交往困擾的學生前往咨詢室接受專業指導,面對一些學生害怕因心理咨詢而受他人取笑這種問題,學校可以建設網絡咨詢系統,除了在校內網上開設在線咨詢外,還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等,定期解答、指導學生的疑問以及人際交往活動,通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每日推送一篇與心理健康以及人際交往相關的內容,用以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人際較強交往技巧。
針對一些羞澀且自卑,不敢主動開展人際交往互動的學生,學校可以積極組建一些集體活動,給這些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以班級、宿舍為單位,自由選擇感興趣的活動,通過與熟人、朋友、舍友結伴,與陌生的學生進行近距離接觸,對拓展學生的交際圈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5]。另外通過組織集體活動,并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進去,也能夠培養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團隊意識以及合作意識,對學生綜合素質成長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高職院校學生應當要轉變自身的交往觀念,正確、理性的對待每一位同學、老鄉、舍友,要在日常交往的過程中,遵循人際交往規律性,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及寬容、真誠待人。面對比自己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應當要正視其優點,并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奮斗,逐步趕上他人的腳步,從而并肩前行,而不是嫉妒、詆毀他人的優勢,刻板的認為他人有錢是父母給的、成績好的是作弊的,要杜絕拜金思想,同時也要避免出現仇富心理,客觀、理性的對待別人[6]。
首先要認識到人際交往技巧的重要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應當要采用生動且流暢的敘述方式,觀察傾聽者的反映,選擇有共同興趣的話題,在集體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搶話、不吹牛,也不說臟話,要想提出意見或者是不同的見解,也應當采用幽默的方式說出來,不直接給別人難看,讓他人下不了臺[7]。其次,要學會傾聽,耐心、用心的聽別人的發言,要與發言者有眼神交流,表明自己在認真的傾聽對方的言論,對于不認可的言論,應當表示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直接打斷別人講話,并進行全盤否定[8-9]。
總而言之,目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現代化的建設,對人才的要求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從傳統的專業知識具備要求,向著綜合素質方向轉變,這其中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一項指標。人際交往能力是我國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核心素養,積極分析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通過強化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組織集體活動,轉變學生的交友理念以及方法,通過提升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技巧,使得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顯著提升。
[1]別如娥.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及引導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6(02):187-188.
[2]崔巧玲.高職女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與引導對策研究[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4):81-84.
[3]丁國萍.談高職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及其對策[J].學周刊,2015(01):22.
[4]趙玲.高職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與教育對策[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98-99.
[5]潘秀瑋,史明艷,張慶華.對高職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20):67.
[6]孟微.高職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及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04):197-198.
[7]陳燕.淺談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0):247-248.
[8]陳桂霞,張曉華.高職院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31(12):11-13.
[9]趙增娜.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