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永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評估結果顯示,2010-2020年亞洲各國預計投入約7.94萬億美元用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通運輸和跨境能源項目建設。[1]這些基層設施項目的建設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投入。鐵路、管道、電力、公路、港口與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的設計施工、質量控制與保障、管理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而教育是輸送人才的重要源頭。
在當前國內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熱心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經濟建設,這必然造成對復合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加大。他們需要通曉當地語言,熟知當地風土人情,了解當地經濟政治發展情況,尤其是通曉中亞、東北亞、西亞、東南亞、南亞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方面的人才將受到極大歡迎。
據我國商務部統計,2007-2017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的貿易額年均增長比例高出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長4%。我國與50個國家建立的118個合作區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占77個,占比65.25%。隨著國家與沿線國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貿易、金融領域的人才需求將不斷上升。
全省共有46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3所國際學校,在校生總人數近1.02萬人。[2]但與東部沿海省市比,福建省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整體規模偏小,本科以上的機構還是空白,碩士、博士研究生的項目尚未突破,目前僅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專科)通過教育部備案;3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主要集中在廈門和福州兩地,且規模較小。
截止2016年,全省具備聘請外國文教專家資格的學校共204家,聘請長期外國文教專家1895人次、短期外國文教專家2407人次,分別來自歐美等地的43個國家;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共設立國際合作科研平臺52個,高校主辦或承辦國際學術會議277場。[3]但引進的語言類專家所占比重偏高,教授、專家數量較少;省屬高校設立的國際科研平臺和承辦的具有國際影響力、高層次的國際學術會議數量還較少。
廈門大學首開我國“走出去”辦學先河,在馬來西亞設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是目前中國在境外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辦學機構;全省高校與國外知名高校合作舉辦21所孔子學院、共建46個孔子課堂,建設6所國家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校。[4]但“走出去”辦學的高校數量少,合作辦學機構在經費、招生等方面存在困難;漢語國際推廣發展分布不平衡。
“十二五”期間,在閩學習的外國留學生數達到1.10萬人,有2105名教師赴海外培訓,累計13867名學生赴海外學習、實習。[5]外國留學生總量偏小,非學歷生和短期生所占比例偏高,且集中在以中國語言文學為主的文學專業;公派出國研修的教師參訓人數偏少,部分高校還沒有建立教師出國培訓專項經費;國家獎學金申報和被錄取的學生集中在少數高校。
福建是世界華僑的集聚地,閩籍華僑在世界各地辛勤耕耘、嶄露頭角。目前,閩籍華僑華人有約1580萬人,分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的華僑華人占比約80%左右。[6]廣大海外僑胞情系祖國,是提升中華文化、福建文化影響力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也是促進國內外教育合作的重要推動力。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而如何充分調動國內國際優質資源,優化教育國際化布局,爭奪世界發展的話語權,已成為各國、各地區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推力。福建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福建省九屆十次會議精神,制定了《福建省“十三五” 教育發展專項規劃》,指出推動福建教育開放化、多樣化、信息化發展,培育教育改革發展新增長點,明確提出了全省教育事業對外開放的發展方向[7]。
近年來,福建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截止2015年,義務教育各項指標繼續保持在全國較高水平,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毛入學率達94.1%,普職比例總體相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達42.8%。[8]隨著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福建省的教育資源優勢日趨明顯。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推進為福建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挑戰,福建應充分發揮優勢,避開劣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攜手,增進理解、互學互鑒、加強合作,努力實現雙贏。
一要主動適應,順應經濟全球化形勢融入世界,以“互利共贏”為紐帶,不斷提升福建教育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特別是要主動適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穩步推進福建高校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努力實現福建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高水平、可持續發展;二要提質增效,堅持“引進”和“走出去”兩條腿走路,對教育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應以“請進來”和深化交流合作為主,對教育發展處于比較劣勢的,應以“走出去”和擴大交流合作為主,著力提升福建教育在國際上的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三要融合創新,堅持“吸收轉化”和“文化擴張”相結合,聚力精選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擴大中外聯合培養人才、聯合科研的深度和廣度。
福建在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應聚焦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關心熱點和焦點問題,邀請國際專家學者來閩,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研討或學術論壇等交流平臺進行全面、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尋求雙方合作機會。如“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校長論壇”或“海上絲綢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論壇”等。
閩港澳臺教育交流與合作應更加注重拓展交流的實質性內容,更加注重創新合作模式,促進兩岸三地教育事業共同發展。要堅決服務祖國和平統一大局,特別是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要繼續發揮福建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深化交流與合作內涵,同時打造若干個在全國“叫得響、排得上”的知名品牌。
[1]數據來源:2009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報告
[2]數據來源: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解讀之八(福建日報,2016年8月22日第5版)
[3]數據來源:2015-2016福建教育年鑒
[4]數據來源: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解讀之八(福建日報,2016年8月22日第5版)
[5]數據來源: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解讀之八(福建日報,2016年8月22日第5版)
[6]中國青年網 《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017年9月1日)
[7]《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閩政辦[2016]67號)
[8]數據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閩政辦[2016]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