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晶晶
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此對于博物館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應當尋求正確科學的方法,從而為博物館參觀者提供高質量的文物展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職能。文物是歷代人類發展的文化瑰寶,博物館作為文物存儲與展示的載體,有義務向大眾傳播文物中所蘊含的重要歷史意義、文化價值等。作為文物管理者,需要合理的完善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規范,尋求更好的方法。
文物作為人類歷史社會發展各個階段遺留的重要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的實物。自上個世紀90年代后,針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國家先后制定了多項方針政策,如“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等。由于不可再生為文物的主要特性,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工作開展階段,要求始終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全面落實文物保護現行管理體制,建立與健全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且嚴格遵循新形勢具體情況,明確其各項職能,只有這樣才能便于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禁止損害我國珍貴文物現象的出現。
作為古代文明的一種物質體現,文物具有不可再生與唯一的特性。我們通過文物可以對各個歷史階段國家的方方面面進行充分了解,如政治、經濟、文化等。作為先輩們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文物能夠將其創造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依據。基于此,科學利用此類珍貴的文物資源,能夠增加人們的愛國情懷,能夠對華夏五千年悠悠歷史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能夠幫助人們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科學文化水平。只有把社會效益擺在第一位,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文物,才能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利用紀念品出售、圖書音像作品印制、展覽活動舉行及門票收費等方法,博物館能夠獲取相應的收入。此類收入由表面分析屬于經營性質,但與其他行業相比,博物館收益仍可歸納到公益范疇,其全部收益一般都會應用到公益事業補貼與發展方面,主辦方不能獲取相關經濟利益,且通過各類博物館活動的開展,能夠進行大量社會收益、無形文化財富的創造。
為了更好的保護博物館的文物,有關部門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從各個角度出發,拿出一份切實可行的博物館文物保護計劃,并且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監督,力求博物館的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博物館中擺放的文物一般都具有歷史意義和觀賞價值,文物一旦損壞或丟失都會帶來很大的損失,所以管理者要將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另外,國家也應該為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出謀劃策,不僅在財政物資方面給予支持,也應該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以加強文物的保護。在建設博物館時,應該以不同文物的擺放特點為基準,利用現代化先進技術來設計博物館,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展現出文物的特點,傳達出不同文物的不同歷史價值。
在我國,博物館不僅有觀賞價值和傳達歷史文化思想的作用,還兼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它行使著法律權力,履行法律責任,這一點在首次為博物館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中有詳細的解釋。而事實上,近些年來對這一法律條文的執行度并不高,對于文物出現的很多問題有關部門并沒有嚴格依照法律對其進行追究,因此國家應該根據這種現狀加強法律的執行力度,同時要向大眾普及博物館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使群眾認識到對博物館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相應的,博物館內部的管理制度也要完善提高,根據不同的情況有針對的進行調整。
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要求,損壞館藏一級文物,需向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上報且進行核查處理。根據《國家文物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管理辦法》相關文件要求,在得知發生突發事件后或在突發事件產生2小時以內國有文物事業單位應及時上報給地縣級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在上報到政府職能部門的同時,還需將真實發生情況傳達給媒體,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加大宣傳博物館的力度。此種公開信息行為應歸屬于義務范疇,理論方面不存在任何異議。
設立博物館的目的就是收藏展示文物,而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就是確保文物的完好。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一旦出現損壞無法彌補,所以博物館的相關人員應該做好文物的管理工作,不僅要健全文物檔案資料,也要將文物妥善儲藏。
為了提高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成效,需要完善博物館室內環境條件。博物館室內環境是決定文物存放狀態的重要因素,管理者需要實時監控博物館室內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為文物創造合適的存放條件,從而保證文物可以得到妥善的對待。博物館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對于博物館的環境要求也不同,因而需要因地制宜,確定最適合的環境條件。
我國將文物保護的重心放在了博物館,所以博物館應該對館內的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制定出完善的文物保護措施,不僅要保證博物館中歷史文物的數量,更要保證其質量,讓參觀者對于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使我國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1]王建華.略談基層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和人才隊伍建設[J].黑龍江史志,2013(02):80-82.
[2]浩斯巴依爾.加強文物保護確保文物安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5(10):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