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鑫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的理解與適用(四)
●陳淵鑫
“財政監督常用法律法規的理解與適用”之二十六
法律條文:
第五十三條政府采購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供應商應知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是指:
(一)對可以質疑的采購文件提出質疑的,為收到采購文件之日或者采購文件公告期限屆滿之日;
(二)對采購過程提出質疑的,為各采購程序環節結束之日;
(三)對中標或者成交結果提出質疑的,為中標或者成交結果公告期限屆滿之日。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供應商提出質疑的法定期限起算時間的規定。
政府采購活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供應商如果認為采購文件、采購過程和中標、成交結果使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應當及時提出質疑;否則,就可能給采購過程的連續性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政府采購法》第五十二條為供應商提出質疑設定了一個時限,即供應商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知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提出質疑。“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是我國立法普遍采用的、關于法律時效期間起算點的確認標準。“知道或應當知道”從字面上理解很簡單。“知道”是指權利人主觀上知道自己權利被侵害的事實;“應當知道”則是一種法律的推定,指基于客觀之情事及一般民眾、法人根據其智識經驗應盡的注意義務。權利人應當知悉其權利被侵害的事實,但因其自身過失而未知情,在該情形下,法律推定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為保障供應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并提高可操作性,《條例》區分“采購文件”、“采購過程”、“中標或者成交結果”這三類不同的可質疑事項范圍,分別細化規定了質疑時效的具體起算時間。
(一)質疑采購文件的時效起算
《條例》規定,“對可以質疑的采購文件提出質疑的,為收到采購文件之日或者采購文件公告期限屆滿之日”。對于此條款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可質疑的采購文件的范圍。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政府采購法》第四十二條之規定,并非所有的采購文件供應商都可對之提出質疑。在實踐中,可質疑的采購文件主要是指招標、談判、詢價、磋商、資格預審公告以及招標文件、談判文件、詢價通知書、磋商文件、資格預審文件(包括屬于其組成部分的澄清、修改、補充文件和評標標準、合同文本等)。二是對采購文件質疑的時效期間起算日期。根據《政府采購法》、《條例》以及《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18號)、《政府采購非招標采購方式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74號)等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供應商獲取上述可質疑采購文件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公告;另一種是供應商通過點對點方式直接從采購人或采購代理機構處獲取。對于以公告方式發布的采購文件,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為公告期限屆滿之日;對于以點對點方式發布的采購文件,供應商收到采購文件之日就是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
(二)質疑采購過程的時效起算
對采購過程提出質疑的,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為各采購程序環節結束之日。采購過程,是指從采購項目信息公告發布起,到中標、成交結果公告止,采購文件的發出、投標、開標、評標、澄清、談判、詢價等各個采購程序環節。如對招標公告環節提出質疑的,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就是招標公告結束之日;對開標過程提出質疑的,開標結束之日就是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對談判過程提出質疑的,談判結束之日就是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
(三)質疑中標或成交結果的時效起算
《條例》規定,對中標或成交結果提出質疑的,質疑時效期間的起算日期為中標或成交結果公告期限屆滿之日。其原因在于中標或者成交結果公告發布后,潛在供應商知悉中標或者成交結果客觀上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從中標或者成交結果公告一發布就視為供應商“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對供應商而言有失公平。
法律條文:
第五十四條詢問或者質疑事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的,采購人應當暫停簽訂合同,已經簽訂合同的,應當中止履行合同。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詢問或者質疑事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時暫停簽訂或暫停履行合同的規定。
政府采購活動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程序性和不可逆性。采購程序一旦開始,除非遇到“項目廢標”等特殊情況,否則一般不會無故中止。而供應商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詢問、質疑需要一定的時間,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研究答復詢問、質疑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等到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查證后發現供應商詢問、質疑事項屬實,需要糾正采購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時,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卻往往已經無法糾正。如少數采購人在發生供應商質疑或者估計可能會發生質疑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夜長夢多”,甚至有意抓緊簽訂合同并趕緊履行,以早日“生米煮成熟飯”,造成既成事實。因此,為了給詢問、質疑供應商保留商業機會,讓供應商得到實質性救濟,《條例》規定,如果詢問或者質疑事項可能影響中標、成交結果,采購人應當暫停簽訂合同,已經簽訂合同的,應當暫停履行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采購合同的主體是采購人與供應商。即本條規定的暫停簽訂或暫停履行合同的義務主體為采購人,而不包括采購代理機構。
法律條文:
第五十六條財政部門處理投訴事項采用書面審查的方式,必要時可以進行調查取證或者組織質證。
對財政部門依法進行的調查取證,投訴人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當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并提供相關材料。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財政部門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的規定。
(一)財政部門調查投訴的方式
政府采購投訴制度屬于行政救濟制度,財政部門作出的投訴處理決定屬于具體行政行為。因此,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財政部門處理投訴必須經由法定的調查程序,在查清事實、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才能依法作出投訴處理決定。
1、書面審查。在實踐中,供應商投訴后,財政部門往往通過調閱項目采購文件資料,再結合投訴供應商提供的證明材料以及被投訴人、其他利害關系人提供的說明材料,一般就能查清與投訴事項有關的具體事實。有鑒于此,從簡化行政程序、節約行政成本的角度出發,《條例》將書面審查作為財政部門調查處理投訴事項的基本方式或者說是“默認”方式。
2、調查取證。調查取證是指有調查取證權的組織或個人為了查明案件事實的需要,向有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收集證據。本條規定授予了財政部門在處理政府采購供應商投訴方面的調查取證權。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投訴案件,有時候僅僅進行書面審查不一定能完全查清事實并獲得充分的證據。例如,供應商投訴其他幾家供應商共同“圍標”或串通投標,或者未中標供應商投訴中標供應商弄虛作假,投標時虛假承諾本企業為小型企業,在評標時獲得中小企業優惠待遇從而得以中標。在這種情況下,財政部門運用自身的職權進行調查取證就很有必要。比如,財政部門向被投訴供應商所在地的中小企業主管部門進行調查,以確定其實際的企業規模類型。
3、組織質證。質證是指訴訟、仲裁或其他爭議解決活動中,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以及是否有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財政部門處理投訴在必要時組織質證,有利于財政部門準確地認定證據,查清事實,從而更加合法、合理地作出投訴處理決定。
(二)相關當事人配合調查的義務
為了減少財政部門調查取證的困難和阻力,本條同時賦予了投訴人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當事人配合財政部門調查取證的法律義務,即財政部門依法進行調查時,投訴人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當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并提供相關材料。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稱的“與投訴事項有關的當事人”,既包括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和參與了項目采購活動的其他供應商等政府采購當事人,也包括政府采購當事人以外的與投訴事項有關的其他單位及人員,如項目評審專家、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投標產品的制造廠家、投訴事項的有關知情人等。
法律條文:
第五十八條財政部門處理投訴事項,需要檢驗、檢測、鑒定、專家評審以及需要投訴人補正材料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投訴處理期限內。
財政部門對投訴事項作出的處理決定,應當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投訴處理期限的計算以及投訴處理決定公告的規定。
(一)檢驗、鑒定等時間不計入投訴處理期限
政府采購投訴的受理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要件和內容要件,財政部門收到投訴后要審查投訴是否符合受理條件,并根據審查情況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決定。財政部門從收到投訴到決定是否受理需要有一個審查并作出決定的時間。對符合投訴受理條件并決定受理的,收到投訴書之日即為受理之日。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投訴,則要區分情況進行不同處理:有些可直接決定不予受理,有些則要告知投訴人補正相關材料后再決定是否受理,有些可能受理后根據實際情況需要投訴人補正材料。另外,投訴案件調查處理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檢驗、檢測、鑒定、專家評審等。上述投訴人補正相關材料的時間以及檢驗、鑒定等所需要的時間,都不是財政部門所能夠控制的,也不是財政部門通過主觀努力就能夠減少的。因此,《條例》明確將投訴人補正材料的時間以及投訴處理中檢驗、檢測、鑒定、專家評審所需時間都不計入財政部門處理投訴的期限。
(二)投訴處理決定應當在指定媒體上公告
對于投訴處理決定,《政府采購法》只要求財政部門以書面形式通知投訴人和與投訴事項有關的當事人,而沒有要求必須進行公告。但本條第二款規定:“財政部門對投訴事項作出的處理決定,應當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財政部門在指定媒體上公開投訴處理結果,不僅能“以案說法”擴大政府采購宣傳,還能強化社會監督效果,對不規范操作的采購人及采購代理機構、對惡意投訴的供應商、對“專家不專”甚至有悖職業道德的評審專家等都起到較好的震懾作用,為凈化政府采購環境、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法律條文:
第六十條除政府采購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的考核事項外,財政部門對集中采購機構的考核事項還包括:
(一)政府采購政策的執行情況;
(二)采購文件編制水平;
(三)采購方式和采購程序的執行情況;
(四)詢問、質疑答復情況;
(五)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
(六)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規定的其他事項。
財政部門應當制定考核計劃,定期對集中采購機構進行考核,考核結果有重要情況的,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對集中采購機構考核的規定。
對集中采購機構的考核是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對政府采購活動實施監督的重要手段,明確考核的事項有利于財政部門依法實施考核。《政府采購法》第六十六條規定,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集中采購機構的采購價格、節約資金效果、服務質量、信譽狀況、有無違法行為等事項進行考核,并定期如實公布考核結果。本條補充規定了對集中采購機構的考核事項,同時要求財政部門應當制定考核計劃,定期對集中采購機構進行考核。
(一)政府采購政策的執行情況
集中采購機構作為政府專門設立的代理集中采購項目的執行機構,在執行、落實政府采購政策方面應當發揮表率作用,在采購文件編制、評審活動組織中,全面落實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各項政府采購政策。因此,財政部門應對集中采購機構落實法律法規及政府采購政策的行為進行定期考核。
(二)采購文件編制水平
采購文件是采購活動中重要的法律文件。其編制水平直接影響政策實施效果和項目采購質量。考核時,財政部門應從以下幾方面對采購文件進行審查:一是采購文件是否落實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目標;二是采購文件對采購項目成交價格或成本進行估算的情況;三是采購文件是否考慮履約風險防控;四是采購文件的整體水平,包括內容是否全面、邏輯是否嚴密、表達是否嚴謹、結構是否合理、文字是否通順等。
(三)采購方式和采購程序的執行情況
政府采購方式和采購程序的法定性是政府采購的重要特征。《政府采購法》第二十六條對政府采購的方式作了規定,即政府采購方式為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詢價和國務院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采購方式。《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分別對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和詢價的適用情形作了規定,第四章專門規定了政府采購程序。財政部門重點考核集中采購機構是否嚴格按照上述法定的采購方式和采購程序進行政府采購代理活動。
(四)詢問、質疑答復情況
集中采購機構應當按照《政府采購法》和《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供應商的詢問和質疑,依法維護供應商的合法權益。財政部門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核集中采購機構是否依法受理并處理供應商的詢問和質疑:一是是否拒絕受理供應商依法提出的詢問和質疑;二是是否針對供應商的詢問、質疑事項進行答復;三是認定的事實是否清楚,適用法律是否正確;四是是否在規定的時間作出答復。
(五)內部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
《政府采購法》第六十一條對集中采購機構的內部監督管理問題作出了規定,即集中采購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監督管理制度。采購活動的決策和執行程序應當明確,并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第四章第三節專門規定了政府采購業務控制的內容。為此,財政部門重點考核集中采購機構是否嚴格執行政府采購業務控制制度。如是否建立健全政府采購預算與計劃管理、政府采購活動管理、驗收管理等政府采購內部管理制度;是否明確相關崗位的職責權限,確保政府采購需求制定與內部審批、招標文件準備與復核、合同簽訂與驗收、驗收與保管等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等。
(六)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規定的其他事項
本項是授權性條款,賦予了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對集中采購機構的其他考核事項。這里所指的“其他事項”是出于立法技術的考慮而設的兜底條款。
法律條文:
第六十一條采購人發現采購代理機構有違法行為的,應當要求其改正。采購代理機構拒不改正的,采購人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報告,財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采購代理機構發現采購人的采購需求存在以不合理條件對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歧視待遇或者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和政府采購政策規定內容,或者發現采購人有其他違法行為的,應當建議其改正。采購人拒不改正的,采購代理機構應當向采購人的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報告,財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采購人與采購代理機構之間相互監督的規定。
《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六條以及《條例》第六十八條規定了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的違法情形。《政府采購法》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以及《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了采購人的違法情形。《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了集中采購機構的違法情形。采購人發現采購代理機構存在上述違法情形的,應當要求對方改正;采購代理機構發現采購人存在上述違法情形的,應當建議對方改正。如果違法行為已經導致實際后果難以改正的,或者對違法行為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應當向財政部門報告,財政部門依法追究或者移送有關部門追究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法律條文:
第六十二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對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實行動態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
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應當對評審專家在政府采購活動中的職責履行情況予以記錄,并及時向財政部門報告。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管理與評審專家職責履行情況記錄的規定。
《政府采購法》未對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的管理作明確規定,也未規定評審專家職責履行情況記錄與監督管理的內容。本條是對《政府采購法》監督檢查內容的補充規定。《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管理辦法》(財庫〔2003〕119號)確立了“統一條件,分級管理,資源共享,隨機選取、管用分離”的評審專家管理制度,并規定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為此,《條例》明確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對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實行動態管理,并授權國務院財政部門另行制定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的具體辦法。
雖然,政府采購評審專家由財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但評審專家由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實際使用,評審專家是否能夠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依法履行評審職責,應當由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對其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記錄,并及時向財政部門報告。記錄的情況主要包括:是否遵守評審紀律,是否按照采購文件規定的評審方法和評審標準進行評審,是否存在明顯的傾向性,是否收受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或者供應商賄賂或者獲取其他不正當利益,是否明知與供應商存在利害關系而未自行回避,是否泄露評審文件、評審情況或者評審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等。采購人或者采購代理機構發現上述情形的,應及時要求評審專家改正,并對上述情況進行記錄,及時報告財政部門。
法律條文:
第六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對政府采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有權查閱、復制有關文件、資料,相關單位和人員應當予以配合。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對財政部門監督檢查權的規定。
對政府采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是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的法定職責。《政府采購法》第六十五條針對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對政府采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作出了規定,即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政府采購項目的采購活動進行檢查,政府采購當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材料。根據《政府采購法》及《條例》的規定,財政部門有權對任何政府采購項目的采購活動進行檢查。在實施檢查過程中,財政部門可以向參與該項目采購活動的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供應商等當事人和有關政府部門等相關單位和人員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核查問題,可以要求相關單位和人員提供有關材料、資料,并有權查閱和復制有關文件、資料。有關文件、資料包括但不限于采購文件,還包括社保記錄、納稅記錄等有關資料,其載體包括紙質材料、音像資料和電子文件等。相關單位和人員的配合,包括接受調查詢問,如實陳述相關情況,完整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不得拒絕調查,隱瞞事實,隱匿或損毀相關文件、資料等。
法律條文:
第六十五條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依法對政府采購活動實施監督,發現采購當事人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通報財政部門。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對政府采購實施監督的規定。
《政府采購法》第六十七條規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政府采購負有行政監督職責的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其職責分工,加強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第六十八條規定,審計機關應當對政府采購進行審計監督。第六十九條規定,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國家機關、國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實施監察。《條例》補充規定了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在依法對政府采購活動實施監督過程中,發現采購當事人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通報財政部門。
法律條文:
第六十六條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的罰款,數額為10萬元以下。
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的罰款,數額為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對《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有關罰款數額細化的規定。
《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規定了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的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的法律責任是行政法律責任,包括責令限期改正、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以及行政處分。《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的法律責任包括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等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以及刑事責任。對于罰款的行政處罰而言,《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僅規定了處罰的種類,并未規定具體數額或者幅度。在政府采購實踐中,各地財政部門對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違法行為的罰款尺度不一致。這導致“同種情況,不同處罰”,有違個案正義。《條例》對此作出了規定,明確《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的罰款,數額為10萬元以下。《政府采購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的罰款,數額為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根據《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財政部門在處罰時,應根據違法的情節和危害的后果在規定的范圍和幅度內確定罰款數額,不得隨意罰款。2013年1月財政部制定的《財政部門行使行政處罰裁量權指導規范》(財法〔2013〕1號)對行政處罰裁量權行使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如對并處行政處罰的處理、對當事人同時具有多項財政違法行為的處理,以及出現法律沖突時法律適用等問題作出了規定。財政部門在對政府采購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根據《財政部門行使行政處罰裁量權指導規范》的有關規定行使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
法律條文:
第六十七條采購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并予以通報:
(一)未按照規定編制政府采購實施計劃或者未按照規定將政府采購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備案;
(二)將應當進行公開招標的項目化整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規避公開招標;
(三)未按照規定在評標委員會、競爭性談判小組或者詢價小組推薦的中標或者成交候選人中確定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
(四)未按照采購文件確定的事項簽訂政府采購合同;
(五)政府采購合同履行中追加與合同標的相同的貨物、工程或者服務的采購金額超過原合同采購金額10%;
(六)擅自變更、中止或者終止政府采購合同;
(七)未按照規定公告政府采購合同;
(八)未按照規定時間將政府采購合同副本報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法律條文的重點內容解讀:
本條是關于采購人違法實施采購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采購人是政府采購的主要當事人,采購人的活動貫穿政府采購活動的始終:從采購項目預算和計劃的編制到采購合同的履行、驗收和款項支付。《政府采購法》和《條例》對相關程序都作了規定,采購人必須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違反相關規定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編制政府采購實施計劃或者未按照規定將政府采購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備案
采購人應當根據集中采購目錄、采購限額標準和已批復的部門預算編制政府采購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備案。采購實施計劃是采購人實施采購的依據,納入集中采購目錄的應當委托集中采購機構采購,集中采購目錄以外、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實行分散采購,采購金額不得超出已批復的部門預算。在實踐中,采購人未按規定編制政府采購實施計劃的主要表現為:部門預算批復后未按照預算執行要求編制采購實施計劃,致使采購項目未在預算年度內實施;未按照采購標準編制采購實施計劃,導致采購項目超過采購預算;將集中采購項目委托其他采購代理機構采購或自行采購等。
(二)將應當進行公開招標的項目化整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規避公開招標
《政府采購法》規定,公開招標應當作為政府采購的主要采購方式。采購人不得將應當以公開招標方式采購的貨物或者服務化整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規避公開招標采購。《條例》第二十八條對“化整為零”作出定義,即在一個財政年度內,采購人將一個預算項目下的同一品目或者類別的貨物、服務采用公開招標以外的方式多次采購,累計資金數額超過公開招標數額標準的,屬于以化整為零方式規避公開招標,但項目預算調整或者經批準采用公開招標以外方式采購除外。“其他任何方式”是彈性規定,除化整為零規避公開招標外,采購人還可能以其他方式規避公開招標,如非保密項目以保密項目實施采購而規避公開招標等。
(三)未按照規定在評標委員會、競爭性談判小組或者詢價小組推薦的中標或者成交候選人中確定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
《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一款規定,采購代理機構應當自評審結束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將評審報告送交采購人。采購人應當自收到評審報告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在評審報告推薦的中標或者成交候選人中按順序確定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采購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拒不確認,或者要求重新評審以推薦采購人滿意的供應商,或者未在推薦的中標或者成交候選人中按順序確定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
(四)未按照采購文件確定的事項簽訂政府采購合同
《政府采購法》第四十六條規定,采購人與中標、成交供應商應當在中標、成交通知書發出之日起30日內,按照采購文件確定的事項簽訂政府采購合同。這里的采購文件是指招標文件、投標文件、競爭性談判文件、競爭性磋商文件、詢價通知書、響應性文件等。采購文件確定的事項主要包括采購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合同文本或合同草案等。采購人應當依據采購文件確定事項簽訂采購合同,如不依據采購文件確定事項或者擅自變更采購文件確定的事項簽訂合同,那么采購將流于形式,背離了公平競爭的原則。
(五)政府采購合同履行中追加與合同標的相同的貨物、工程或者服務的采購金額超過原合同采購金額10%
根據《政府采購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追加合同標的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所追加合同標的與原合同標的相同,不得追加不相同的標的物;二是不得改變其他合同條款;三是追加的合同金額不得超過原合同采購金額的10%。在實踐中,采購人違反上述規定的做法時有發生,不僅違背了政府采購合同制度,也違背了預算執行制度,所以,應當追究采購人的法律責任。
(六)擅自變更、中止或者終止政府采購合同
政府采購合同是根據采購文件確定的事項簽訂,采購人和供應商應當嚴格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合同義務,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變更、中止或者終止合同,也不得通過協商變更、中止或者終止合同。《政府采購法》第五十條第一款明確規定,政府采購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中止或者終止合同。采購人或者供應商違反《政府采購法》關于合同的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七)未按照規定公告政府采購合同
公開透明是政府采購的基本原則。《條例》第五十條規定,采購人應當自政府采購合同簽訂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將政府采購合同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但政府采購合同中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內容除外。如果采購人未在規定的時間(即合同簽訂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或者指定的媒體上公告政府采購合同,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八)未按照規定時間將政府采購合同副本報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政府采購法》和《條例》的規定確立了政府采購合同備案制度。《政府采購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政府采購項目的采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采購人應當將合同副本報同級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如果采購人在采購合同簽訂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未將合同副本報同級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將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教師、武漢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曾在山東省日照市財政局監督科、財政部監督檢查局、中央治理“小金庫”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或借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