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預算公開:以法治保障公開質量
●本刊評論員
財政是最為純粹的公共領域,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體都是其利益相關者。公域之事,自當訴諸公論,因而,以現代政治文明的標準衡量,預算公開乃政府最起碼的義務和必行之責任,也是公民和法人組織在公共生活中獲得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從而公正地分享相關利益的基本保障。在預算公開方面,我國追尋這一制度文明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所取得的進步也有目共睹。今天,預算公開的社會共識更加廣泛,進一步解決當下預算公開制度層面、執行層面、技術層面系列問題的努力還需繼續。
現有研究表明,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仍存在總體上透明度低,各地方、各部門進度不一的問題。何以至此?預算公開缺乏法律制度的硬約束和操作質量標準是重要原因。按照公共領域的治理規律,公共領域通行的“公共秩序”不同于市場和私人領域的自由選擇,需要統一遵循、無可討價還價的“公法”約束公域活動。財政作為“純粹的公域”,豈能失去剛性的“公法”約束?豈能不循“公法”而自行其是?因此,解決預算公開不夠、公開程度不一的問題,首先需要更加嚴格的法律制度和操作質量標準,突破無法可依、自由裁量度過大的困局。應有專門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預算公開的相關法律和和操作質量標準。
在法律建設方面,要明確預、決算中,除國家所涉及的保密文件、涉外秘密信息不能公開之外,人大的審批草案、預算的調整、執行、決算、監督等環節信息都應公開,并要明確預、決算公開的主體、渠道、方式、時間、義務。在操作質量標準方面,應制定統一的預決算公開的內容、格式,應能夠考核公開的效果,盡可能堵塞逃避法律約束的漏洞。
預算公開的效果關鍵在于細節。
真問題、“解渴”的內容往往在細節之中,可以說預算公開的成敗在于“細節”的可獲得性,細節公開是預算信息公開質量的重要標準。必須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建設中的一些細節問題。要在細節上突破,首先當然要做到全口徑公開,防止將不規范收入或開支的轉移隱藏起來。只有全口徑、全方位公開,政府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基金預算及其執行情況、審計結果都必須納入到公開范圍之中。第二,要真正解決“大類”預算、籠統預算、原則性預算公開偏多,欠缺更多具體項目和支出用途細節的實際問題。公開的內容要由類、款、項,延伸編列到目;不僅要按保障功能細化公開,而且要按經濟分類公開資金的具體用途和去向,如人員經費、三公開支等經濟分類細化公開,更能反映資金究竟去了哪,用在什么方面,更能說明錢是如何花掉的。
財政資金是動態的,預算公開應追蹤財政資金的運動軌跡,進行全過程公開,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預算公開質量。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決算全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存在有用的信息。全過程公開才能更完全、更及時地滿足監督主體的信息需求,也能更好地與民眾互動。現代信息技術能夠使財政預算全過程公開得以實現。財政預算公開其重要性、其影響范圍之廣說明更有必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預算全過程公開。
預算信息公開力度增強,進一步擴大中央和地方預算公開的范圍,增加預算公開內容是必然的趨勢。在未來的預算公開進程中,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操作標準建設,更全面、細化的內容公開,財政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公開也要同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