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眉
在保證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簡潔明了是新聞作品的最基本要求,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練,“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同樣適用于電視新聞,同其他語言不同,電視新聞語言并非要求由許多華麗辭藻、比喻修飾進行堆砌,而是要用最簡潔明了的文字表達出新聞所想傳遞給讀者的基本信息和內容,包括時間、人物、地點、發生了什么、發生的原因及結果,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五要素。在時間或篇幅有限的情況下,條理清楚、邏輯分明就成了新聞的重點,不必有太多的起承轉合,也不必有隱晦的暗示,所有信息無論是何種結構,讀者都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新聞的最基本意思。寥寥數語中交代完畢,客觀真實、準確到位。即使是長篇或追蹤報道,在后續詳細內容補充中也不得有編者的主觀推斷和臆測,而要做到以旁觀者的角度描述新聞事件,內容準確、表達無誤。
以《巴音郭楞新聞》為例,在《我州年產300萬噸特鋼項目明年開工建設》稿件中有一段內容這樣敘述:“11月份,受技改擴產、鋼價上漲和銷售向好拉動影響,金特鋼鐵公司鋼材產銷放量增長,實現工業總產值2.74億元。11月份,金特鋼鐵公司生產鋼材共7.7萬噸,同比增長38.3%,比10月提升13個百分點,實現工業總產值2.74億元。”短短的一段話,內容交叉重復,條理混亂,讓觀眾不知所云。又如《和碩縣:7.9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以民為根為民筑巢》這篇新聞稿件,其中一句“近日,特吾里克鎮文化社區居民馬林榮老兩口正在自己寬敞明亮的三居室新房里養花種草、安享晚年。馬林榮老兩口和小孫女三個人居住著這套87平米的三居室房子。”記者是想通過一個實例,說明保障性住房已經為百姓帶來實惠。但是模糊的時間性和蹩腳的語言表達,不僅影響新聞準確性,更反映出記者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是比較差的。
電視新聞與其他新聞形式不同,報紙等紙媒上的新聞是以文字形式讓信息被讀者獲取,而電視新聞的稿件最終將以聲音結合圖片、視頻乃至于主持人的肢體語言展現給觀眾,因此在新聞內容的表達上必須注重口語化,通俗易懂,在基本時間段內新聞的信息往往會以較快的速度傳遞,且當時一般并無回放功能(多媒體平臺除外),因此過多的咬文嚼字會增加觀眾理解記憶的難度,信息傳遞和轉換的效率也會大大減少。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征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必須口語化,不然會既妨礙觀眾“聽”,也妨礙觀眾“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最主要的是鏡頭和文字,但是在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電視新聞語言文字的魅力來自電視新聞記者對新聞事實的體驗和感受,而不在于詞匯的深奧和語言的花哨。
針對電視新聞文稿,其遣詞造句具有多方面要求,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其必須聽起來順耳、屏幕上顯示出來的必須是關鍵信息,看起來醒目;而對于新聞主持人而言,文稿內容在文明優美的前提上盡量做到“接地氣”,念起來順口,一般較多地使用短句,抑揚頓挫,發音響亮,用雙音節詞,不用或少用單音節詞。將下面例句中的單音詞改寫為雙音詞就更適合電視報道:自大修以來,除人員緊外,設備狀況較好,再無其它困難,應繼續努力,保人員和設備安全。改為:自從大修以來,除了人員緊張外,設備狀況比較好,再沒有其它困難,應該繼續努力,保證人員和設備安全。修改之后,讀起來不再那么拗口,聽起來也比較順耳了。表達上和其他新聞形式不同,要多用口頭語,朗朗上口,盡量避免文言詞匯,生僻的成語、詩句,不用同音不同義的文字,虛詞和關聯詞,以及不要使用倒裝句。讓觀眾對電視新聞中的內容產生最直觀的接觸和感受,降低誤讀、誤解的幾率。
日常稿件的撰寫往往忽視電視的用語特征。比如,頻繁使用“聞此”、“至此”、“驟增”、“倘若”等在字形字義上富有書面語色彩的詞語,是這種用法相當于在觀眾直接接觸和獲取新聞信息之前多增加了一道屏障,違背了電視新聞稿件的寫作規律,也提升了新聞的理解難度,口語化是在進行電視新聞播報時的最基本要求。在用語方面,第一,雙音節詞要比單音節詞表達的含義更為清晰和準確,例如“并”、“但”、“已”、“須”等,應當改成“并且”、“但是”、“已經”、“必須”。第二,電視新聞的播報具有時間要求,且受眾具有隨機性,誰也無法預測觀眾在何時何地打開新聞進行觀看,因此電視新聞中要減少代詞的使用,避免觀眾因不清楚代詞具體只待誰而產生困惑和誤會,縮短觀眾理解的時間。第三,關聯詞的使用會增加主持人或播音員的發音難度,觀眾聽起來也較為費勁,要多用短的單句,即使用復句也應該注意用常用的復句。第四,注意少用虛詞,尤其是文言虛詞,以求行文簡潔平實。此外,許多人認為語態助詞“了”較為口語化,實際上過多使用“了”會減緩敘述節奏,讓語言缺乏動態和力度,如“指出”、“推動”、“按動”、“推翻”等詞本身就有一定的實現意味,再用“了”就不必要了。
電視新聞記者在上交稿件或編輯在審核稿件時,必須反復斟酌文稿的用詞用句,進行多遍試讀,檢查其內容和文字語言是否完全符合電視新聞語言的要求,再交由主持人或播音員進行熟悉,如此才能提升電視新聞節目質量,最終達到應有的宣傳效果。
[1]李斌.試析電視新聞語言的基本特征[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9).
[2]李劭強.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表達規范與評論意識[J].傳媒評論,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