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振華
移動互聯網時代,報紙如何轉型,這是近些年來新聞行業一直熱烈探討的問題,作為記者,在這場轉型中,如何適應新媒體需要,實現個人轉型?
作為長江日報知名全媒體專欄《馬哥說房》主持人,我從2008年起從事武漢房地產報道,近一年來,內容從報紙端向新媒體延伸,先后開設了“馬哥說房”微信專欄、“馬哥說房”視頻直播、“馬哥樓書”互聯網查詢產品、“馬哥下午茶”線下活動,實現了全媒體全面轉型,目前個人微信號粉絲有15000多人,微信文章平均點擊率在1萬以上,視頻直播最多時有20多萬人在線觀看,線下活動組織了10多場。
由此,我從一名“報紙文字記者”轉型為“網紅記者”,其中有些心得分享,如下:
我是從2008年在長江日報從事房地產新聞報道的,那時候正是報媒最鼎盛時期,報紙是社會輿論的主陣地。要想成為一名好記者,僅限于平面信息是不夠的,視野需要向深度、廣度發展,為此,長江日報開設了以我的新聞專欄“走馬樓市”,深耕房地產新聞領域。
為了做好專欄,我對房地產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習,請教行業專家,與行業專業人士交流,經過幾年打磨,成長為房地產新聞領域的專家。在對樓市走勢、城市發展、片區價值、樓盤評測、物業管理等方面有獨到見解,從一名普通的報紙記者,成長為專家型記者。
近兩年,到了新媒體時代,我發現,成為報紙端專家型記者還不行,其中兩個弊端尤其明顯。一是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看報紙了,再優質的內容如果局限于報紙,受眾面有限。二是報紙內容即時行、互動性差,這不符合現代閱讀習慣。
于是,我想到,要從一名傳統媒體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型。雖然換個傳播渠道,但是我認為對于記者要求已經發生改變。傳統媒體基于客觀、中立、理性分析,需要去個性化,而全媒體時代要打造記者個人IP,需要強個性化,也就是現在通俗所說要成為“網紅”。
為此,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報紙內容為什么不受讀者歡迎了?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與讀者交流后,覺得大概有幾個問題:1、內容單項輸出,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反正我寫出來的了;2、新聞講究客觀,正反都說,沒有個人情緒,讀者覺得說了和沒有說一樣,不貼切;3、新聞內容偏專業化、書面化,不接地氣。
針對以上分析,我在全媒體轉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1.我通過微信互動、視頻直播回答問題過程中,知道讀者想知道哪方面內容,同時讀者也給我補充了很多信息,然后我根據這些讀者關注熱點寫文章,做視頻,從以前的“記者生產內容”變現在“用戶決定內容”。這一方面使得內容更加貼近用戶需求,另一方面為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使得新聞有持續生產力。
2.報紙是比較嚴肅的新聞紙,講究客觀公正,所以我在報紙上寫的新聞必須遵循各種新聞規范,這雖然能為讀者提供客觀權威信息,但是事實上不一定能為讀者提供最想要的信息,特別是買房這件事,用戶就想知道你推薦哪些樓盤。因此,我在內容表達方式上,在立足報媒客觀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具體的、有實際幫助的“主觀新聞”,受到讀者歡迎。
3.作為傳統媒體記者,怎樣在自媒體的紅海里殺出一條路來?我想還是要結合記者的優勢、克服劣勢。記者的優勢是專業性強,劣勢是不接地氣。因此我在內容選取和表達上,把專業化內容通俗講解,把通俗內容用專業眼光看。這條兼具專業性和通俗性的第三條路,比專業地產媒體更通俗,比一般媒體更專業,我的內容可能有不可被復制、取代的的生存空間。
要實現以上轉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將線上內容與線下活動相結合,實現文字、視頻、產品立體化運營。
1.微信專欄
我在長江日報官方微信上開設了“馬哥說房”微信專欄,在表達上,我擬定了“馬哥”這個人格化形象,定位于親切、專業,敢說話的角色,一個月兩篇深度文章,每次點擊上萬,借助長報官微人氣,迅速圈粉。
2.微信群
“網紅記者”的核心,是要有大量粉絲,因此必須建立社群。為此,我在微信專欄中公布個人微信號,到目前,已經添加了超過15000名個人好友,然后橫向上,按照片區建了10多個片區群,縱向上按照樓盤建立了66個樓盤群。通過社群互動,加強粉絲黏性。
3.視頻直播
視頻直播是當前最熱門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我于2016年10月開始直播,內容立足于互動性,實時回答讀者問題,在互動中,進一步加強粉絲黏性,吸引更多粉絲關注,每次直播平均在線觀看在1萬多,最多時候有20多萬人。
4.互聯網產品
“網紅記者”光在線上建立用戶黏性是不夠的,從長遠來看,必須有一款互聯網產品將粉絲“捆綁”,因此我打造了“馬哥樓書”這一產品,邀請讀者書寫樓盤第三方測評,再加上我個人的專業點評,形成了目前66個樓盤測評,日均查詢量在1000次以上,關注的粉絲有9000多。
5.線下交流活動
真正的“網紅記者”一定要從線上走到線下,在不斷的活動中鞏固粉絲黏性。因此我設立了馬哥午餐、馬哥下午茶的形式,定期舉行粉絲見面會,面對面交流,少則10多人,多則100多人,這些參加過活動的讀者,都成了鐵桿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