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文珺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歷經五千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蘊形成的,是民族的文化精粹和靈魂,而電視文化作為新興的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很多影響,傳統文化如何利用好電視文化這個媒介,從而讓更多的觀眾關注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提高素質,是當前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的文化。傳統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悠久的過程,代表著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文化既是我國悠久歷史的象征,也是一個民族的情感表達。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禮儀、傳統節日等,是我國的一份寶貴歷史遺產。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傳統儀禮、傳統節日反倒不如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受歡迎。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出現這樣的問題,既有傳統文化自身的原因,也和電視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有直接關系。因此,傳統文化要想進一步發展,就需要重視電視文化的影響,利用電視文化的傳播作用,進行推廣,從而提升傳統文化在新時期中國人心中的分量。
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在這幾千年中,也形成了多種傳統文化,但是由于近代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和破壞,又先后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導致很多傳統文化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隨著電視文化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近幾年電視媒介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越來越多,也出現了很多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節目,比如每年農歷大年三十的春節晚會、《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的專題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記憶——中國文化遺產日》特別節目等優秀的節目,使更多的中國人了解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領略到了我國傳統文化具有的獨特魅力。這些節目的策劃、制作和播出,即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
自2002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就推出了《感動中國》欄目,節目的播出受到了相當多的觀眾的關注,這檔節目恰恰就是對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這檔節目的內容積極向上,每個人物的事跡都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揚。沒有多少華麗的辭藻,沒有夸大性的語言,有的就是真實的事跡和對我國傳統文化美德的傳播和弘揚。
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那隆重的閱兵儀式,到“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的籌備召開;從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到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處處彰顯著我國的國力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電視文化對這些事件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事件中,都彰顯著我國的傳統文化,團結、奮進、和諧、共贏。
近幾年,我國連續發生四川汶川大地震、甘蕭玉樹大地震、云南魯旬大地震,而恰恰是這幾次地震,讓全世界通過電視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從地震發生后的一刻起,電視媒體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奮斗的一個個場面:有不顧生死沖進廢墟去救人、有放棄工作自駕去援助……類似的電視文化宣傳還有很多,戰勝非典、戰勝禽流感,這都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由于電視文化的傳播,造成很多年輕人只知道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卻忽視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尤其是很多商家,利用這些“洋節”,在電視上、互聯網上、手機等進行大肆宣傳,使很多人認為這些“洋節”更有文化氛圍,而對比之下,我國的傳統節日反倒沒有能吸引人的地方,造成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發展緩慢。
我國的傳統文化,提倡勤儉節約,提倡文明禮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電視文化的發展,電視上廣告宣傳越來越多,電視節目中穿插廣告時間越來越長,電視劇中植入廣告也成為普遍現象,導致很多人去盲目消費,與我國勤儉節約的傳統文化背道而馳。
隨著電視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播越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傳統文化和電視文化有機結合,傳統文化也要利用電視文化進行宣傳和傳播,傳導社會正能量。電視文化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提升民族感染力的重要作用,多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最終,在電視文化和傳統文化中架起互利性的橋梁,實現我國傳統文化和電視文化的和諧共進,為實現習總書記的“兩個百年目標”添磚加瓦。
[1]朱燁.古裝電視劇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評電視劇《羋月傳》[J].視聽,2016(10).
[2]徐雅維.電視媒體如何傳播傳統節日文化[J].新聞世界,2011(09).
[3]盧迪.論電視文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影響[J].西部廣播電視,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