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芳
城市臺一般由一到二個主頻道和幾個專業頻道組成。在眾多品牌節目中,新聞始終是城市臺的立臺之本。而本土化、個性化的專業品牌欄目,也是吸納目標廣告商和目標觀眾的重要籌碼。
成熟的品牌節目通常采取增加時長的方式來達到擴容效果,這種最簡單的編排擴容方式也是最實用的。比如太原新聞頻道的品牌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快車》,從一開始晚間18:20-18:55左右播出,到現在提前至17:30開始播出,節目總時長增加到85分鐘。在擴充了頻道次黃金時段的新聞內容播出量的同時,觀眾規模和時段廣告收入也隨之增長。
在具體的編排中,晚間時段主頻道的新聞欄目要避開央視《新聞聯播》、省級衛視的品牌欄目形成的對抗和競爭。晚間黃金時段品牌節目的編排要采用“版塊優化策略”來培養受眾的收視慣性。次頻道的品牌欄目要配合主頻道的新聞欄目,通過統籌編排共同形成大新聞時段。以我臺公共頻道為例:18:00《政協委員風采》;18:35《人大代表為人民》;18:55《金融街》;19:30《晉中零距離》;20:00《品讀晉中》;20:30《關注開發區》;21:00《晉中縣區特別報道》;22:00《晉中新聞聯播》(重播);22:20《挺進第一方陣大家談》(重播)。既避免主次頻道品牌欄目相互競爭,又使各頻道間共享了優質資源,促使了晚間黃金時段的延續。
白天非黃金時段品牌欄目盡量整點播出,以重播和精編為主,午間時段也可以形成大的新聞時段。與央視、省級衛視的優勢欄目應采取避讓與競爭的理念,合理編排使“冷時段”發揮“熱效應”。
比如原《新農村》節目播出時間安排在22:00左右,農村觀眾早已經進入夢鄉,收視率較低。現將該節目播出時間調整到早上6:00播出,既充分滿足農村觀眾早起的收視習慣,又為后面的廣告節目遺留觀眾群,為廣告節目的播出效果和收視率提供保證。
電視劇一直是電視臺收視的“定海神針”,2015年實施“一劇兩星”政策以來,衛視馬太效應加劇,大劇基本被一線衛視壟斷,二三線衛視和城市臺只能靠二三輪重播劇填檔。
電視劇節目因為缺乏盈利模式,導致只有收視、創收甚微。而城市臺經費預算逐年縮減,全年的購劇成本遠不及強勢衛視的一部劇。因此城市臺在選劇和編排上更需要創新化。
(一)選擇符合頻道定位的電視劇,通過主題定位,進行系列化、類型化的編排,來提升頻道的整體品牌形象。如主頻道播出紅色題材的電視劇和歷史正劇等。
(二)加大電視劇的播出量,延長晚間劇場收視高峰時段。衛視“一晚兩集”的政策,使21:20-22:00之間出現一個真空節目帶。城市臺可以采取在晚間加大電視劇的播出量,把晚間劇場增長到三集,從而延長了晚間劇場收視高峰時段。
(三)選擇二三輪劇時,要根據時段來選電視劇內容。在黃金時間段選劇多以喜劇類電視劇為主,只有喜劇才具有二三輪播出還能高收視率的效果。上午劇場和下午劇場以青春偶像劇、古典神話劇為主。
(四)注重電視劇的包裝宣傳。精彩電視劇的推介可以通過專門欄目或策劃活動如:“節目預告”、“觀眾評片”、“電視劇隨評節目”等來助推電視劇的收視率。
在節目大類上,在真人秀泛濫的年代,一些回歸傳統的節目也逐漸回溫。《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目的熱火,以及《我們誕生在中國》《草本中國》等紀錄片的上星播出,也都成為一股清流。文化類節目的興起,帶動了青少、戲劇、生活服務、法制等其他小眾節目類型的增長。許多電視頻道開始紛紛開播小眾類的新節目。
城市臺由于資金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選擇和編排時應遵循科學規律,增減并重。大眾性節目盡量放在黃金段位,而小眾性節目放在非黃金時段找準定位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收視率。但是要注意編排技巧:1.節目編排最好不要在兩個大眾型的節目之中,插播小眾性的節目。這樣會導致中間的小眾性節目拖累后面的大眾性節目。2.小眾型節目連接時,盡量把關聯度高的放在一起,避免觀眾群的流失。例如:電視劇(高收視)+紀錄片(收視減少)+動畫片(收視幾乎掉為零)+法律節目(收視重新拉高)的收視表現一定不如紀錄片(中等收視)+電視劇(高收視)+動畫片(電視劇留下來的女性+孩子,收視不會降太多)+法制節目(收視重新拉高)。
城市臺眾多周播節目中,不少被稱為“廢品節目”。如果把一些相關的小眾自辦節目“打包”:每周一期,變成每周兩期,統一節目名稱、播出時間、節目形式、主持人和演播室。如此則可以讓觀眾養成穩定的收視習慣,既節約了開支又提高節目質量。
現在假日普遍被定位成一個編播季,目的就是通過科學的分類方法在假期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市場獲得更好的收視。城市臺根據實際情況亦可做適當的調整,精心組織,巧妙安排,按“季”編排出自己的特色。
(一)互動編排模式。在互聯網媒體時代,“用戶”體驗最重要。在假期到來前城市臺可以通過微信和頻道實現多層次的全面互動宣傳。在節目播出時可以參與互動,預約節目單、參與欄目報名或頻道活動,并且可以參與抽獎。為觀眾帶來的一場新形式的節目體驗。
(二)按照觀眾一年四季的作息變化和收視習慣,可以把全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播出季。每個“季”都要有與頻道定位相吻合的明確主題。根據頻道定位和本土市場的實際情況,面對重大節日、地區性的特別活動時,可以采取短周期的節目編排。比如:2017年“中國?晉中社火狂歡月”活動,組織開展11項文化活動,來豐富元旦、春節、元宵節期間群眾文化生活。有“戲劇鬧春”十臺大戲鬧新春活動、“歡歌唱春”賽歌會、“光影亮春”文化惠民專題攝影展等等。
(三)節假日期間央視等媒體會安排一批大劇或大型活動,城市電視臺采取避強就弱、逆向思維。把白天作為編排重點。連續編排二三輪劇是城市臺的最好的選擇。寒暑假期間,作一些與青少年有關的主題活動,播一些青春勵志的劇目。
(一)根據頻道定位進行整體編排。許多城市臺新聞頻道在黃金時段編播一些無關緊要的電視劇、專題片或紀錄片,以此來與省級衛視、央視等來抗衡,基本處于“黑屏”狀態。假使我們把新聞頻道編排成大的新聞時段,基于新聞素材豐富,應當設置新聞故事、時政新聞、民生新聞、新聞匯編、新聞評論、深度調查、市縣(區)聯動等多類型多層次的新聞類節目,撐起整個新聞頻道的氣質。體現城市臺新聞立臺的辦臺宗旨。
(二)城市臺各頻道間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出幾個重要的時段。比如:以主次頻道新聞品牌欄目為主的大新聞時段;以優秀電視劇構成的電視劇場時段;以人文、歷史、經濟為主的知識沙龍時段等。幾個時段的打造和有機編排,使城市臺的節目安排更有規模感,頻道標識更加鮮明。
(三)在頻道整體包裝中,發揮節目導視和宣傳片的作用做無縫編排。比如把企業品牌植入電視節目整體包裝,不僅是企業家文化品位的體現,也是企業品牌迅速深入人心的有效實現途徑。多時段、高頻次的播出,不僅使節目渾然一體,還擴大了經營空間。
廣電媒體正處在轉型的窗口期,節目編排是頻道經營的重要環節,節目的合理有序、科學規范的編排有助于提高節目的收視效果和廣告經營效益,是抑制對手的手段,也是對時間的一種合理分配。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城市臺的節目編排應順應時代需求,做出一系列創新與改變,開啟全新的編排模式,以實績勇立于媒體融合的時代潮頭。
[1]王愛東.地方電視臺節目編排策略[J].記者搖籃,2008.
[2]王欽.地面頻道大反攻 節目編排有高招[J].收視中國,2015.
[3]高勇.2016市縣電視臺到底該如何改革[J].我愛分享,2015.
[4]張嫕.地面頻道暑期逆襲,綜藝節目編排創新有高招[J].我愛分享,2015.
[5]我愛分享.城市臺生活頻道節目改版研究及對策報告[J].我愛分享,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