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德
眾所周知,大量社會熱點在網上迅速生成、發酵、擴散,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面臨挑戰,從輿論生態變化看,新興媒體話題設置、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1],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
自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各個地方根據各自的情況開展了路徑探索,寧夏也不斷拓展媒體融合的路徑。
(一)建設新媒體平臺,主導網絡輿論新陣地。寧夏在全區組建了一批形式多樣的新媒體,形成了新媒體矩陣。銀川市把新媒體變成一個矩陣,新聞宣傳效應放大,同時通過管理和整合上的創新,大大提高了傳播速度和受眾面,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擴大了主流輿論的陣地和聲音。銀川發布在媒體創新和新聞融合方面進行了成功實踐,政務平臺和百姓訴求結合起來,讓新媒體融合得越來越好,和百姓的距離越來越小,發揮了新媒體的集聚效果,反映了百姓心聲。
(二)打造全媒體中心,搭建媒體融合新平臺。2016年5月22日,騰訊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各省市“互聯網+”指數排名榜單》,騰訊整體跟蹤了31個省市以及351個城市的“互聯網+”活躍度。追蹤顯示寧夏的“互聯網+”指數在31個省市中位列第9,銀川在351個城市中名列第22。寧夏深居西北內陸地區,既不不沿邊,也不靠海,經濟總量微乎其微,這個排名也充分展示出了寧夏媒體深度融合的氣魄和手筆。
(三)加強制度建設,把握媒體融合導向。為加快寧夏媒體融合步伐,相關部門著力推進“建平臺、打基礎、強管理、促融合”的融合發展思路。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政務微博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相關部門出臺了管理暫行文件《新媒體平臺信息審核發布和安全管理制度》,有效確保了新媒體安全運營。為了從制度上進行規范,先后制訂實施了《全區縣級政府新聞網信信息審發制度》等。嚴格的制度、舉措的實施,確保媒體融合平臺導向正確和安全運行。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雖然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融合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總體來說,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筆者就這一問題在寧夏黨校領導干部“新聞輿論引導專題班”進行深度調研。以“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為主題,分組進行研討,討論過程中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提出了真知灼見。
結構化研討采用頭腦風暴法找出的問題:1.缺少互聯網思維,為“融合”而“融合”;2.設備投入配備不足;3.投入成本太高,效益產出低;4.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足;5.自治區規劃實施方案與各部門的規劃實施方案銜接不夠,步調不一致;6.復合型人才缺乏;7.網絡生態不樂觀;8.體制機制不夠完善;9.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問題,部門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銜接不足;10.缺乏統一的網絡政務平臺;
通過專題班學員對以上問題討論后投票表決,得分排在前三的問題是:1.信息共享不足,網絡平臺建設有待發展;2.網絡人才缺乏,全民網絡素質亟待加強;3.網絡與產業的融合不夠緊密,效益差。
1.信息共享不足,網絡平臺建設有待發展。(1)部門利益固化。(2)軟件開發主體不同,端口不一。(3)頂層設計缺乏牽頭機構。(4)政府投入不足。(5)軟硬件設施配套不足。
2.網絡人才缺乏,全民網絡素質亟待加強。(1)信息化在我區起步較晚,還未建成信息化人才的選撥、引進、激勵機制。(2)人才培養制度未落實。(3)人才培養與引進的軟環境與硬環境不完善。
3.網絡與產業的融合不夠緊密,效益差。(1)新興產業的發展有個過程。(2)重視程度和服務力度不夠。(3)全民不具備互聯網思維。(4)對網絡產業認識不足。(5)缺乏互聯網創新平臺。
(一)政策先行,加強網絡平臺建設。1.建議盡快制定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版權保護政策、內容準入政策、反壟斷政策等,支持媒體融合發展。2.加快智慧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智慧寧夏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3.強隊伍、配設備、增投入。建議設立“媒體融合發展專項資金”,成立媒體融合發展風險投資基金,投資孵化有潛力的媒體融合項目和產品。
(二)培養網絡人才,夯實創新融合平臺的基礎。1.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制定多種形式的人才激勵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2.加強應用培訓,對現有媒體從業人員分層分類開展系統培訓,加強與東南沿海干部掛職交流,學習先進經驗。對全民網絡培訓納入扶貧攻堅項目。3.引才和育才并重。要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制定多種形式的人才激勵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提質增效,探索媒體融合網絡與產業的深度融合。1.加強頂層設計,把《寧夏回族自治區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到實處。2.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造商引資并重。3.加強媒體融合產業的開發、推廣、應用。4.加強政策扶持,提高互聯網企業參與度。抓住智慧寧夏建設的信息化發展機遇,實現寧夏經濟結構轉型調整,體現和發揮媒體融合創新平臺特色。
[1]楊溟.媒介融合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