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春燕
《怦然心動》改編成電影時基本上忠實于原著,保留了原著的雙重敘事聲音和多重敘事線條。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也幾乎沒有改動,是一部拍起來相對輕松省力的電影。大概由于作者本身也是編劇,在創作小說時預先考慮到了翻拍成電影的可能性,直接采用了電影的交叉敘事、閃回等等。影片情節并不復雜,人物關系也很簡單,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部英國經典作品《傲慢與偏見》,可以說是一部青春版的《傲慢與偏見》,只不過時間地點都做了轉換。如果一一比較人物性格的設置、故事情節的發展、喜劇性結局以及價值觀和婚戀觀,會發現兩部作品的相似性。
《傲慢與偏見》中,傲慢的達西與心存偏見的伊麗莎白經過一番針鋒相對,最后冰釋前嫌,喜結良緣。在《怦然心動》中,布萊斯一開始在朱莉面前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朱莉在雞蛋事件后,也對布萊斯產生了偏見,對他失去了信任。布萊斯的傲慢固然有家庭的影響,也和他天生內向、不善交際的性格有關,這點性格特征同樣也能在達西身上找到。朱莉則和伊麗莎白一樣,天性開朗活潑,對讀書、學習以及自然界的事物都保持著熱情,但有時難免自信得過了頭。倆人也都在兄弟姐妹中獨得父親的寵愛,能夠與父親保持良好的溝通,在父親那里獲得精神支持。
《怦然心動》的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小鎮。有一天,7歲的小女孩朱莉發現對街搬來了一家新住戶。新搬來的布萊斯一家屬于中產階級,很注重外在形象,總是把自家的庭院打理得整整齊齊。而朱莉的父親只是個磚瓦工,母親偶爾做做零工。雖然朱莉和布萊斯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別不像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那么懸殊,但兩家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對兩個孩子成長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這種差別也導致了兩人之間的傲慢與偏見。
布萊斯的父母一直看不起對面的這家鄰居,兩個家庭之間最大的沖突在朱莉一家應邀到布萊斯家聚餐那天爆發。當布萊斯的父親得知朱莉的兩個哥哥自己錄制了唱片時,他話里帶刺表示出了自己的懷疑。當朱莉一家人離開后,他惡意揣測朱莉的兩個哥哥是靠販毒才弄來錢錄制的唱片。對于朱莉的父母親,布萊斯的父母也一致認為他們疏于打理庭院,給社區丟了臉抹了黑。從小就認為父親做什么都是正確的布萊斯對朱莉這個所謂的野孩子從一開始就是抗拒的。雖然他只是腹誹,從未當面對朱莉說出他的看法,但他用躲避來掩飾自己的厭惡,因此朱莉在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沒有意識到布萊斯的傲慢,她一直想當然地把他當作自己最親密的人,利用一切機會親近他。
布萊斯對朱莉的逃避和厭惡,一是因為人物自身性格內向,二是對朱莉的家庭存在偏見,這種偏見是在其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在他年幼時自身還不具備足夠的判斷力時,尤其是對父親的崇拜和追隨,使他只能以父母的判斷為標桿。
朱莉不僅在學校里是個成績突出的好學生,個性也很獨立,追求自由真實的情感,她也因此不愿按照別人的意愿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我不想為了鄰居維持一個農場。如果我的母雞全都不再生蛋了,也許對我更好吧。我把耙子和鏟子放到一邊,挨個親了每只母雞,然后回到屋里。主宰自己的命運的感覺真好!我感覺自己充滿力量,正確而堅定。”(183)朱莉熱愛自由和自然、堅持自我的個性與伊麗莎白很像,所以當她無意中得知布萊斯扔掉了她送的所有雞蛋,一直在對她撒謊時,她很難接受,并甚至因此對布萊斯全盤否定,這種360度的大轉折又難免有點以偏概全。
和伊麗莎白與達西一樣,朱莉和布萊斯經過一段時期的誤會后最終也走向了和解。布萊斯看清了自己父親的虛偽和丑陋,發現了朱莉一家人的可愛之處,對于朱莉,他也突然意識到了她的美好。勇敢起來的布萊斯終于向朱莉承認了自己犯的錯誤,并用實際行動爭取她的原諒:他在朱莉家的院子里種下了一棵小無花果樹。朱莉也接受了他的道歉,放下自己對布萊斯的偏見。兩人用了七年時間從傲慢與偏見走向心意相通。
從情節的發展來看,《怦然心動》和《傲慢與偏見》的脈絡基本一致。故事都是始于一次搬遷:布萊斯一家搬到了小鎮上,達西和賓來一起來到鄉下度假。接下來就是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相遇。年幼的朱莉為布萊斯的外表所迷惑,對他一見鐘情,直到后來她才意識到布萊斯身上的虛偽和傲慢。布萊斯對朱莉一開始就避之不及,在之后的七年中也一直想盡辦法撇清自己和朱莉之間的關系。
從故事的矛盾和沖突來看,兩對戀人之間都因為誤會而彼此心生嫌隙。伊麗莎白對達西不滿,一方面是因為達西阻止賓來追求自己的姐姐簡,另一方面是因為她誤信了威克漢姆對達西的中傷,所以她以為達西是個小人而非真君子。達西一開始也確實對伊麗莎白一家保有偏見,他看不起她粗俗不堪的家人,在向伊麗莎白表白的時候,他毫不諱言自己對她家人的鄙視。在《怦然心動》中,朱莉和布萊斯的矛盾與沖突也是源于彼此的傲慢與偏見。兩人的沖突爆發于一次雞蛋事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朱莉每周總要送給布萊斯一家一盒雞蛋。但有一次她終于發現她送來的所有雞蛋都被布萊斯扔到垃圾桶了,布萊斯的解釋是:因為父母親擔心朱莉家的衛生條件不夠好,雞蛋可能攜帶沙門氏桿菌。布萊斯的這種做法深深傷害了朱莉。當然布萊斯后來意識到了自己一家人這種毫無緣由的優越感,對自己給朱莉造成的傷害深感內疚。
達西用實際行動幫助了伊麗莎白一家人,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歉意。布萊斯除了當面道歉,也用實際行動挽回了朱莉的心。他在朱莉爸爸的允許下,在朱莉家的院子里種下了一棵小無花果樹,希望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對朱莉的理解和愛慕。所以兩個故事都是以喜劇結尾:達西和伊麗莎白坦承了對彼此曾經的傲慢與偏見,言歸于好;布萊斯用實際行動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朱莉則原諒了布萊斯過去的不成熟。
《怦然心動》講述的是一對男孩女孩之間的初戀故事,《傲慢與偏見》則是成熟男女之間的婚戀故事,但兩部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婚戀觀和價值觀卻是一致的。當朱莉和布萊斯初遇時,兩人都還是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朱莉看到布萊斯的第一眼就因為他漂亮的藍眼睛喜歡上了他,這種不摻雜任何雜質的情感固然大多只存在與小孩之間,也是愛情真正應該有的樣子。而布萊斯則矜持地對這個泥猴般的小女孩保持著距離,和父親一樣,他巴不得這個女孩離他遠遠的,甚至潛意識里受到父親的影響,他覺得朱莉一家都是不太干凈整潔且令人厭惡的。布萊斯對朱莉的情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家人的影響,他的感情因而是不純粹的。同時他的膽怯與虛偽也導致后來在雞蛋事件中對朱莉的欺騙行為。
朱莉和布萊斯兩家人是兩種價值觀的代表。朱莉一家代表著內在的堅持和美,生活對于他們而言遠非完美和理想,但他們一家人都憑借著樂觀、苦干和變通的精神,用各自的方法去解決和處理自己面對的困難與問題。父母親通過作畫和打零工來補貼家用,供養住在療養院里的叔叔;朱莉的兩個哥哥想方設法用最廉價的方式錄制了唱片,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朱莉自己不僅通過養雞賣雞蛋換點零用錢,還主動承擔起了打理庭院的任務。
相比之下,布萊斯一家則是偽善的代表。因為社會地位的差別,布萊斯父母在朱莉一家面前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就像布萊斯后來所意識到的:“我的父母一向看重事物的外在,尤其是爸爸。”
布萊斯一家表里不一的虛假美和朱莉一家由內而外的熱情與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無論是在婚戀觀還是價值觀上,兩部作品都弘揚同一個理念:美即是真,真摯的情感和真誠的心靈,才是現實生活中最真實的美。綜上所述,《怦然心動》雖然是一部青少年愛情故事,但從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情節發展以及婚戀觀和價值觀來看,這部作品和《傲慢與偏見》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被稱之為一部青春版的《傲慢與偏見》。
[1]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著,陳常歌譯.怦然心動[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2]Draanen,Wenderin Van.Flipped.Embe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