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韻
近些年來,國內的電視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特別是泛親子類節目自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開播以來就持續霸屏,到目前已播放到第五季,隨著該節目的大熱,其他衛視甚至地面頻道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親子類節目,如北京衛視《媽媽聽我說》、貴州衛視《爸爸請回答》以及浙江電視臺少兒頻道《拜托了小火車》也成功推出兩季,在地面頻道同時段節目中脫穎而出。雖然受到限娛令的影響,明星親子類節目熱潮有所減退,但隨著衛視網絡視頻的發展,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第五季回歸芒果TV,同時間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也重新啟動,北京衛視也對其他衛視的親子類節目進行了改進,推出了以奶爸視角為主的《厲害了,奶爸》。
雖然親子類節目遇到了各種波折和爭議,但其熱度一直不減,這其中深刻的原因值得人深思,同時也應該對其不減的熱度對社會現狀的反射進行思考,并應辯證看待當前過熱發展的親子類節目,對其可能存在的隱患進行分析考證,并從節目本身進行改進。
國內親子類節目雖然早在2003年前后就初露苗頭,但最早引發輿論熱度的親子節目莫過于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在其初嘗甜頭后,各大衛視紛紛效仿,目前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同屬于明星親子類節目的《爸爸去哪兒》和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但過熱的親子類節目由于其過度的泛濫和過娛樂化,導致了史上最嚴限娛令的限制,不得不大幅改革或投放到網絡媒體上,如改革后剝離了明星藝人色彩,純用素人的北京衛視《厲害了,奶爸》和網絡綜藝節目《放開我北鼻》《小手牽小狗》《了不起的孩子》等,《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也完全在湖南衛視自有媒體芒果TV開播。雖然熒屏受限,但隨著網絡媒體的普及,網播注定將取代電視的霸主地位,親子類節目也必然在網絡上引起新一輪熱潮。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天生就會對兒童有疼愛之情,親子類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多集中于成年人,節目中的可愛天真不做作的兒童會自然而然引發觀眾的興趣。同時,無論是對即將踏入婚姻殿堂的未婚青年,或是對正在帶娃的奶爸奶媽,甚至是對孩子已經長大的老年人,親子節目中對親情的體現都會引發他們深刻的情感共鳴,仿佛電視節目中的人物正是自己和自己的兒女。此外,節目中所蘊含的育兒知識也是觀眾關注的重點。二胎時代,組成了“2+6全新的家庭模式”,親子育兒社會話題熱度隨之激增,為親子類節目打開了更廣闊的受眾市場。
之所以親子類節目在《爸爸去哪兒》前一直不溫不火,在于之前的節目娛樂化程度不高,而從《爸爸去哪兒》開始,親子類節目才真正引入了明星色彩,將親子類節目娛樂化。明星具備素人所不具備的熱度,同時在銀屏的表現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能夠和自己的孩子搭檔將成人與孩童不同世界碰撞所產生的“萌”反差與娛樂效果最大化。同時,兒童產品市場的火熱為親子類節目提供了大量的廣告資金支持,廣告主也在積極尋求定位吻合的親子節目內容,市場的活躍反推著媒體不斷引進模式或原創研發各類型的泛親子類節目。
隨著國內衛視集團化改制的基本完成,各個衛視為提高效益,不得不大力提高節目收視率,而收視率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新聞類節目和娛樂節目,限于新聞資源有限,地方衛視只能將精力投入到娛樂節目的制播中。同時,由于原創的制作和試錯成本較高,因而一旦某個娛樂節目引發熱潮,其他衛視都會跟風式效仿。典型案例就是《爸爸去哪兒》大熱后,一時間竟有24家電視頻道效仿開播類似的節目。
由于當前我國綜藝節目創新能力的缺失,自打《爸爸去哪兒》大熱后,相似的質量參差不齊的節目紛紛涌現,引發新一輪收視大戰。為了引發輿論熱度,很多節目在宣傳和制作上,甚至讓兒童參與危險性較大的游戲,或者對節目宣傳不當,對社會帶來負面效應。最典型的就是在《爸爸去哪兒》第四季中,節目方在制作和宣傳上刻意將董力和女兒“阿拉蕾”間的父女情感突出表現為父女戀、CP等不當形式,不僅引發了很多父母和教育專家的反感,更引發公安部官方微博的指責,認為其可能會給低齡兒童帶來錯誤示范,容易被壞人利用。
未成年人雖然不具備完全民事能力,但其隱私權和自我選擇權理應得到保護。當前大量明星藝人類親子節目的層出不窮,大量明星帶著自己的孩子毫無保留的出現在銀屏上,既讓自己的孩子的隱私權得不到保護,同時也讓他們過早進入娛樂圈成為童星,失去了自我選擇職業和生活的權利及原本珍貴單純的童年生活。鑒于明星所帶來的社會示范作用,無疑將使很多家長鼓勵或迫使自己的孩子過早成名,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決定權。此外,《爸爸去哪兒》這類大型戶外親子節目中的一些游戲,本身可能會帶有一定的危險性,而電視節目往往沒有點明適應的年齡和注意事項,而其節目本身給社會所帶來的效仿效應,可能會使一些家長在不具備相關保護措施時就冒然效仿,給自身帶來危險。
鑒于親子類綜藝節目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辯證看待其所帶來的良性與負面影響,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節目制作中既要重視娛樂效果,同時更要注意節目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應,不能披著孩童教育的外衣而只靠小鮮肉來吸引觀眾目光,要不斷將良好的育兒經驗潛移默化的融入娛樂節目中,促進親子節目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1]夏禎祥.傳播社會學視閾下的電視親子互動節目研究——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