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大志
互聯網時代,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廣播媒體經過幾年的融合發展,通過互聯網擴大了廣播節目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為網民與電臺及其節目和主持人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廣播用戶通過微信這座橋梁所獲得的體驗感進一步提升。為此,絕大多數傳統廣播媒體開始構建“兩微一端”,并深度開發應用。由于微信公眾賬號的開發、運營相比APP客戶端更為簡便、快捷,因此很多廣播電臺甚至放棄APP客戶端,全力投入微信公眾賬號的開發運營。微信作為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已經成為當下最活躍的通訊交流平臺。微信公眾賬號能夠為廣播電臺提供更加輕量化的新媒體運營平臺,充分發揮該平臺在媒體融合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當前,廣播媒體微信公眾賬號每天推送圖文信息,多則幾次,最少為一次。在有限的推送次數下,應堅持聚焦本地,關注民生這一原則。在內容選擇上,多以發布本地新聞、獨家自采新聞為主,同時轉載時事熱點、生活服務信息,以此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以寧夏交通廣播于2017年9月18日在該頻率微信公眾號推送頭條消息“【突發】今天凌晨,銀川市發生一起命案!一名出租車司機不幸身亡……”為例,該消息中所報的這起案件發生后,就有網友通過寧夏交通廣播微信平臺進行報料。收到信息后,頻率立即派記者進行核實,并趕往事發現場進行采訪了解實情。除了在節目中進行報道外,現場記者和編輯通力合作,對這起刑事案件進行微信推送,閱讀量達到10萬+,并被多個微信平臺轉載。
一般情況,廣播媒體的微信公眾號主要以信息發布這項功能為主。除此之外,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附加值高的自定義菜單。在微信平臺下拉菜單里分別為粉絲提供電臺直播熱線、新聞熱線、路況專線等參與節目要用到的熱線號碼。提供了交通違章在線查詢、駕駛證違法查詢等服務。以交通廣播為例,聽眾只要添加關注有此項功能的交通廣播的微信,就可以足不出戶查詢到自己駕駛證的扣分情況。增加在線收聽、回聽節目功能,可增強收音機和手機的關聯度。聽眾只需要通過手機關注交通廣播的微信賬號,就可以實現在線收聽節目的直播,錯過的精彩節目也可以通過蜻蜓FM、藍鯨FM、阿基米德、龍卷風等進行回聽,培養其通過多種方式關注和收聽廣播的習慣。例如寧夏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編創錄制的系列方言廣播情景喜劇《的哥哈喜喜》,深受聽眾的喜愛和好評。在沒有創辦與該節目同名的“的哥哈喜喜”微信公眾平臺之前,聽眾只能在每天固定時段收聽。由于該劇屬日播劇,當天錯過了播出,就只能在周六日聽重播節目。為了方便廣大聽友每天都能通過FM98.4寧夏交通廣播和“的哥哈喜喜”微信公眾平臺收聽到新劇集,通過將劇集音頻上載到微信平臺予以推送,既滿足了隨時隨地收聽,又很好的對節目進行網絡留存,聽眾反響也越來越好。
微信的語音功能是受到智能手機用戶的普遍喜歡。從日常直播節目可以看出,聽眾向電臺微信公眾號發送的語音信息主要以新聞線索報料、路況出行信息、突發事件、天氣氣象和生活服務等。如果及時將這些有效的語音信息審核后,再編輯整理成節目中可用的音頻,既能豐富節目內容,增強可聽性,還能跟聽眾進行很好的互動,激發聽眾“報料”的積極性,讓微信更好的服務廣播,讓節目更好的服務受眾。
微信公眾號平臺粉絲量的多少,決定了該平臺的影響力和活躍度。為了有效增粉,可以通過策劃組織線上線下活動帶動粉絲增長。可以在廣播媒體舉辦的活動中,將游戲、娛樂、生活、文化和競技等元素融入其中,增強關注度。在線下活動現場,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送小禮品添加關注的方式,增加微信粉絲量。例如:可以依托愛心進社區、自駕游、組團游、免費觀影、公益植樹、環境日主題活動以及文明出行等活動的舉辦,現場向大家推廣宣傳廣播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添加方式等,達到增加微信粉絲的效果。
嚴把稿件內容質量關,實行微信稿件三級審稿制度,每天微信管理員推送的內容都會逐級進行審定通過后,方可推送。具體應堅持以下三方面的原則。一是傳播信息應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符合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拒絕傳播“三俗”信息,拒絕傳播暴力信息、流言,導致社會動蕩、安全和恐慌的信息,合理利用我們的微信自媒體,理性發言。二是微信編輯的信息以頻率自采和中央及地方官方媒體的網站、微博等渠道的信息為主,對所采用的信息、所采用的圖片要做到來源可溯及,不使用帶有政治以及宗教色彩濃厚的圖片。三是要確保標題、導讀和其它處理的材料、照片、音像、圖表、聲音都沒有錯誤表達,避免迎合低級趣味,標題可以新穎但避免過分夸張成為“標題黨”。總之,要在各個節點上做好信息傳播的把關工作,防止謊言流言、危害社會和國家以及“三俗”信息的傳播。
綜上所述,廣播走融合發展之路已經成為必然。在與微信的共融體現出的是互補性和互動性,將廣播的傳播力進一步延展和擴大,讓電臺節目、主持人、聽友和網民更好的交流互動,同時也讓廣播媒體微信公眾號更接地氣,讓更多的受眾接受和認可。
[1]辛鵬.微信對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08:189.
[2]狄柏濤.廣播電視專業新聞編輯創新的策略解析[J].科技傳播,2014,2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