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鵬
如今,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創新,大眾媒體傳播形態也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站、手機app已和報刊雜志、廣播電臺、電視臺一樣被當作“傳統媒體”。基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傳播,出現了社群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模式。
互聯網社群經濟、共享經濟是一種將閑置資源、信息、知識等進行重新配置,人們的工作生活更為便捷的一種經濟模式。目前,互聯網經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現有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人次,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人次。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估算,去年我國互聯網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總參與者人數達到6億人,比上一年增加1億人左右。從今年前九個月的發展數據來看,2017年仍將是我國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年。
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其重要的支撐點就是傳遞價值。價值傳遞就是在傳遞這三件事: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比如阿里巴巴在某年3月8日做的“三八掃碼購”。顧客拿著手機去家樂福、沃爾瑪,看到商品就掃,會發現網上更便宜。把商品一樣樣加入手機購物車,逛完后,在手機上一點“下單”,空手走出超市。家樂福、沃爾瑪提供了信息流,支付寶提供了資金流,而順豐、圓通提供了物流。
從商業本質來看,線下超市在過去之所以用巨額成本租場地、雇員工,免費提供信息流,就是因為它能鎖定資金流和物流,從這兩樣事里賺錢。但今天,這三件事可以分開來,大超市的商業邏輯,就被打破了。未來的線下零售,想通過提供免費的信息流,最終從資金流、物流里賺錢,估計會越來越難,一樣的產品,顧客可以從網上買到,而實體店卻做不到這么低的價格,因為它有租金、水電、人工的成本,而網上未必有。可以推測,未來越來越多線下店,將不再是代理商開的,而會是品牌商開的,統一的價格,線下體驗,線上支付。
我國的共享經濟模式,基本都是以互聯網作為主要媒介。比如共享單車,用戶如果想使用共享單車,前提是需要用互聯網交付一定的押金,然后通過手機APP進行解鎖,騎行結束后客戶端自動收取費用。從這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從準備騎行共享單車到行程結束都需要借助互聯網這個媒介。
除了常見的共享單車,互聯網共享經濟已經伸向更廣泛的領域。2015年1月6日,SOHO中國發布新產品3Q。SOHO3Q運用O2O模式,即線上Online、線下 Offline的雙向結合,和網上購物類似,從選房、訂房、付款交易,每個環節都在網上進行,為流動人群提供O2O模式的辦公場所。在今年的8月1日,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運營,這一舉動讓滴滴成為中國網約車界“最后的巨頭”。現在人們出行由路上打車更多的轉變為網上約車、網上拼車等更為便捷的方式。同樣在今年的8月份,“餓了么”正式宣布收購百度外賣,這也讓“餓了么”成為了網絡外賣平臺成為了少數寡頭之一,如今的人們只要通過移動客戶端動動手指就能在家等待美食上門。在網絡金融領域,網絡借貸公司層出不窮,眾多的投資人不用投很多的資金,收益率卻是比銀行存款要高許多,借貸人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籌到資金,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趟又一趟的往銀行跑。在“閑魚”、“瓜子”等二手交易平臺,人們也會有很大的機會找到質優價廉的二手商品。
社群經濟是指互聯網時代,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發生群蜂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系。社群經濟的本質是品牌與粉絲之間的一種新的信任關系框架,這種建立在品牌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價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范圍經濟系統,比如現在的微商經濟、虛擬網游經濟等。
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群網絡交流平臺以及眾多的網絡游戲平臺在飛速發展,功能在不斷的更新完善,它們不只是聊天、游戲的工具,事實上,社群網絡平臺已經徹底顛覆商業與消費者行為。即時通訊功能讓成千上萬人彼此相連,不僅影響人們的社交生活,也促成了龐大的社會經濟轉變,形成了新的社群經濟模式。社群作為具有相同價值觀的粉絲共同體,社群經濟的運營必然具有鮮明的價值觀。“小米,為發燒而生,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創造高質量性價比的手機”這是小米手機的價值觀,從來聚集起了小米粉絲,小米用社群經濟驅動一個傳統行業,創造了一個神話。可以推斷,未來的商業可能是一個小而美的邏輯,用社群的方法挑對的人,在相同價值觀之下形成共同的經濟體。
[1]《商學院》 劉潤.
[2]《互聯網+共享經濟:新的神話在誕生》 馮棟.
[3]《社群新經濟時代》 艾瑞克.奎爾曼譯者:洪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