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隋巖
上世紀80年代基于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思想,美國學者提出了“體驗式教學”的教學理念。在面向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魅力,教學效果顯著。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為了服務于既定的教學目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調動學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使學生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感知、理解、內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知識學習、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共同發展的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對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其明顯的優勢:(一)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在體驗式教學中充當的角色是教學內容及教學結構的設計者、學習內容的展示者、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摒棄傳統教學中的說教模式,更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度。(二)體驗式教學強調教學中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感發展,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實際體驗和操作,達到教學目的。相較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更好的學習預期,因體驗產生的學習效果更深刻持久。(三)體驗式教學有利于產生良性的師生關系。體驗式教學固有的課堂互動優勢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容易產生積極的情感溝通,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給教學活動營造良性氣氛,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
隨著我國教育發展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海外學生來華留學,他們也將成為中國文化的親歷者、學習者與承載者,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思想價值體系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為了在來華留學生中更好地開展《中國文化》教育,使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思想價值體系得以有效傳遞和傳播,教育部聯合外交部、公安部于2000年1月31日下發《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提出“中國概況應當作為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的必修課”。作為我國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面向來華留學生開設《中國文化》勢在必行。
《中國文化》體驗式教學即是“從做中學”的大膽探索和具體實踐,是幫助留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通過體驗去感知、理解、操作、實踐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中國文化體驗課的實施程序是教師講解導入——學生討論理解——學生動手實踐——學習成果展示四個方面。其實現條件是適合的教學場地環境,教師的多面技能,學生操作機會及場地”。中國文化體驗課教學模式則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
(一)教師講解導入:體驗式教學中,教師一改傳統的以信息介紹為特點的教學方式,中國文化體驗課教學是以主題為核心教學內容的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學習思路的引導等方面。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體現在靈活的課堂討論中學生思想的自由表達和體驗活動中的自由創作。
(二)學生討論理解:教師對學習的主題導入性講解后,同學們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討論理解。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在文化碰撞中突顯中國文化的特點和魅力。教師要深入鼓勵學生就兩國文化差異進行探討分析總結。教師的總結要深入淺出,用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三)學生動手實踐: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中國文化》課程是踐行體驗式教學的優質載體。在中國藝術體驗環節中,讓學生體驗學習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技巧,讓學生體驗中國剪紙藝術的魅力,讓學生感受中國民歌的優美。在中國飲食體驗環節中,讓學生體驗中國味覺的奇妙,讓學生了解傳統美食的文化和寓意。在中國文學體驗環節中,讓學生感受唐宋詩詞的韻律,讓學生體會近代文學的特色。在中國傳統節日的體驗環節中,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由來,讓學生體會每個節日的風俗習慣。在中國武術體驗環節,讓學生體會南北拳的剛性風采,讓學生練習并感受太極拳的以柔克剛。在中國社會體驗環節,學生走進中國家庭了解中國的家庭結構,了解中國的社會現狀。學生對中國文化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體驗和感知,使其對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學習成果展示:《中國文化》課程特點決定了其評價方式不宜采用傳統的考試形式。形成性評價中的行為表現評價可作為該課程的首選評價方式。考試形式和要求不拘一格,允許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自主選擇主題和匯報形式,開展匯報活動。匯報性表演形式多樣可以是個體表演,也可以是集體節目。表演內容圍繞中國文化展開,不做約束和限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通過實際操作體驗中國文化的巨大魅力,激發學生探索認知接受并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感。學生積極學習,思考問題,動手操作。教師可以親手演示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喚起學生參與的欲望。
該原則根據認知活動帶有體驗性和人的行為效率與心理激奮水平有關而提出。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或氛圍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學習意識,在實踐中體驗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一原則指導下的教學,體驗的“過程”同“結果”一樣重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把學習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強迫或負擔。
該原則體現良好的教學互動關系的同時,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該原則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是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良好的師生互動是體驗式教學的根本特征。教學根據其人際互動的本質,在教學中相互信任,共同探討,一方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動精神。以上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有機地統一在整個體驗式教學之中。
《中國文化》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該教學模式力求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在積極的體驗互動活動中,達到文化認知過程、文化實踐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學習有關的知識內容,領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感染并“試圖踐行”。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知識學習的的快樂,動手實踐的快樂,獨立創作的快樂,參與合作的快樂以及文化表演的快樂……從而使學習過程中,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體驗式教學的特色在于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以實踐為手段,以創作為結果,因而對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主動探索有促進作用。
《中國文化》體驗式教學法的教學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具體的“做”,感受并領悟中國文化的神奇魅力。在教學中讓學生深度參與體驗中國文化主題活動,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社會、藝術、武術等方面有切身的感受和實踐,從而留下中國印記而不是簡單的中國印象,歸國后將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燦爛的文化以及深刻的思想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王學松.面向第二語言教學的中華文化與跨文化傳播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3]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4]祖曉梅.體驗型文化教學的模式和方法[J].教學研究與實踐2015(03).
[5]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