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英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產品的品質精益求精、不斷地超越自我并保持創造力的精神理念,其核心為不再把職業僅僅當成是一種謀生手段,而是要對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專注度和敬業度,并且能夠將這些優秀品質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實化于行、強化于果。“而現代學徒制是人類技術傳承發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諸多高職院校正在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它不僅注重技術的傳授,更可以實現“工匠精神”的繼承。
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學徒制的繼承與發展,并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現代學徒制的提出,不僅使得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更加濃厚,有利于促進全面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提升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徒制”的采用,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促使企事業單位也主動加入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過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專業性、針對性并保障人才的質量;最后,它還有利于推進和拓寬人才培養的渠道,促進勞動就業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的融合發展。
隨著政府工作報告里面首次出現了“工匠精神”的說法,職業教育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變得更加重要。“工匠精神”一被提出來,就受到了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熱烈討論和高度贊同。“工匠精神”是企業生產發展以及產業模式優化轉型的必然要求,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使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全面提升,有必要將工匠認真專研的精神和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貫穿到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全過程。所以,塑造“工匠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職業素養,主要表現在從業人員對品質的追求上。在經濟轉型中,國家為了培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開始了試驗現代學徒制。從根本上來講,現代學徒制與 “工匠精神”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借助于現代學徒制中規范的制度、“雙師型”教師的影響、校企文化的融合的有效方式來塑造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工匠精神”與現代學徒制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方式與“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是一致的,而且兩者的外在保障制度也是一致的,兩者在工業革命時代都同時受到了挑戰,并且在當代的價值也是相一致的。因此,“工匠精神”與現代學徒制之間的聯系使得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當中,也可以融入建設“工匠精神”的內涵,并充分培養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許多的高職院校當前在培養人才時,在教學過程中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花在傳授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上,過度追求升學率以及在各項競賽中的獎項,而對于學生們在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等方面的需求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學生可能具備了比較高的操作技能,但是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必然是缺失的。這就導致他們的發展很難具有全面性以及可持續性,沒辦法滿足現代社會中企業對于智能型作業的人才需求。
大多數的教師都是從“校園至校園”,在入職之前基本沒有在企業單位的實際工作經驗。沒有在企業、行業中的實踐經歷,教師們就難以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質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就無法根據學生日后可能從事的工作的實際要求去全面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很多學校考核學生的標準過低,主要是學生只要不掛科就很容易畢業。這就導致學生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安于現狀,得過且過。極少學生能夠根據未來可能從事的崗位或者行業的實際需求去對自己做一個長期規劃。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學生就難以真正認同、理解 “工匠精神”的具體要求。
通過文化的滲透,幫助學生們自覺地提升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操作的環節,逐漸提升“工匠”的綜合素質,并且不斷地強化其“工匠”認知和職業技能。與企業合作,并在企業師傅的帶領下,逐漸地認同其企業學徒的身份,熟悉所在單位的企業文化并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在實踐鍛煉的過程中,了解現代學徒制所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將“工匠精神”真正的發揚光大。這既能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又能滿足企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同時也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奠定夯實的基礎,有助于他們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理想。
[1]呂君,孔祥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探討[J].職業技術,2015(05).
[2]楊紅荃,蘇維.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現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