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軍
現代化博物館的基本要求,在具有一定展陳面積的基礎上,應該具備豐富的館藏、先進的技術、新穎的展覽和完善的服務功能。展陳在表現當地輝煌發展的文明進程時,需要考慮到廣大觀眾對文化知識和視聽體驗的需求。
蚌埠博物館具備先進的設施,如何將當地的特色文化真實客觀地展現出來,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蚌埠博物館在設計上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力求創新,用新穎的展陳手段,創造優良的視聽效果,傳播文化,服務社會。同時,強調古與今,美與真的和諧統一,使得古老的文明和現代的科技完美地融合,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生動、直觀、領悟古代文明的神韻。
早期的博物館,多是運用傳統的展柜附加簡單的標牌展示于眾,這樣很難讓普通觀眾深入地領悟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F代人越來越體會到博物館不僅僅是城市歷史文明的標志,更是一座城市展示傳統歷史文化、傳遞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面貌的窗口,博物館不僅是一個收藏與保管歷史文物的場所,更是一個面對公眾進行展覽與教育的公共機構,那么在新形式的時代要求下,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展陳方式(即對文物靜態呈現),更新管理理念和展陳思路,改變人們對傳統博物館的認識,在做好免費對外開放的同時,以新的形式展現城市歷史文化、發揮社會服務功能,貼近實社會生活和人民群眾,并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這也是新時期對博物館的新要求。
博物館以其教育、展覽、保護等多元性功能,愈發進入市民的視野,特別是當前社會,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創新能力,普通民眾更加注重自身水平與素質的提高,當代博物館開始演變成一部百科全書,能在這個特殊的文化空間中去盡情的感受人類的歷史文化,領悟先人的偉大創造,傳承祖先的精神文明。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博物館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發揮更大潛能,迎接挑戰。因此,多樣、現代、新穎的展陳方式和公益、開發便成為博物館新的基本要求。
蚌埠博物館從設計到展陳構想,以適應時代需求為宗旨,進行了有益的創新,發揮了現代化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本著立足本土,展現自我,開拓自我的精神和發展思路,積極的融入了現代化博物館發展的大潮,尤其是在展示本地的特色文化方面,以先進的手法,做到了人與自然,歷史與文化的完美結合。
博物館的“蚌埠歷史文化陳列”,離不開考古資料的有力支撐,其中的大禹文化,就是通過考古成果給展覽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自從禹會諸侯落戶蚌埠以后,不僅提升了蚌埠的知名度,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蚌埠的文化品味。禹會村遺址和大禹文化是蚌埠的,也是中國和世界的。多少年來,大禹文化就是學術界關注的大課題,它們之中既有文獻記載,又有民間傳說,在我國的其他地區爭論的莫衷一是,是否能把傳說變為信史,學術界終于在考古成果中找到了答案。
2007年至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館對蚌埠西郊的禹會村遺址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發掘,其出土文物與遺跡,印證了“禹會諸侯”這一傳說的真實性。①??梢哉f,“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這一傳說與該遺址體現出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多樣相吻合。此次重大的考古成果,使我們看到了閃爍在淮河岸邊的文明曙光,隨著考古資料的出現,也證實了安徽蚌埠涂山就是遠古大禹傳說中的涂山。因此,涂山地望在五種涂山說中是最符合歷史事實的②。
2013年12月,“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在蚌埠召開,對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發掘的禹會村遺址所出土的文物資料進行全研究討論。來自全國各地的先秦史學家、考古學家以及多學科研究的專家,從多個的方面給予了討論和研究,最終得出以下五點結論:1.禹會村地名與文獻記載和古史傳說的“禹會諸侯”相吻合;2.禹會村遺址所處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與古史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時代相吻合;3.禹會村遺址所呈現的諸多遺跡現象,與傳說中“禹會諸侯”的背景相一致;4.禹會村遺址所發掘出土的器物多為祭祀用具,與傳說中的“禹會諸侯”內容相匹配;5.遺址的地望與文獻記載中的“涂山,古當涂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太康地志》)”相吻合。最后達成一致定論,蚌埠禹會村乃“禹會諸侯之地”。“禹會村遺址的發掘,使禹會諸侯于涂山的古史傳說得到了落實”。禹會村遺址折服了學術界,無論是考古學、先秦史學和自然科學都肯定了禹會村遺址與大禹文化的密切關系。
大禹文化給蚌埠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帶來了精彩的文化魅力,通過考古學論證的傳說變信史,在學術界尚屬首例??脊叛芯孔C明了蚌埠的禹會村遺址,是中國古代文明演變與發展歷程中關鍵時期的關鍵遺址。通過禹會村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我們能夠還原早期祖先從聚落時代向國家文明的歷史演進,讓我們看到了“夏王朝從這里走來”,禹會村將可能成為中華古國的文明坐標。因此,蚌埠博物館是最有底氣,最有資格、最有實力的把大禹文化的展示作成鎮館之作。
弘揚大禹文化,就應該將大禹這一珍貴的歷史財富在神州大地釋放出催人前行的力量。展示大禹功績,凸顯大禹精神、發揮大禹文化以史育人的作用,將是蚌埠的責任和擔當,也是蚌埠博物館的重要展陳內容之一。就大禹文化而言,只要有傳播的手段、展示的平臺,傳承的載體,就會有傳揚的人群。
大禹文化的分量舉足輕重,在蚌埠博物館的展示意義重大。其需要展示的內容既要以涂山、淮河為背景,又要以禹會村遺址為線索;既要有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為依據,又要有史學界的研究論證,最終更離不開考古資料的支撐,才能使落戶于蚌埠的大禹文化獨具魅力。尤其是考古資料的展示,更會使蚌埠的大禹文化有底氣,接地氣,也使禹會村遺址在現有基礎上得到更廣泛的認知和推廣。對于如何將“禹會諸侯”相關內容和深層內涵充分展現與市民面前,將成為該展陳部分在設計理念和布展形式上重點進行思考的。過往的展陳手段與方法已無法滿足當今時代的民眾觀展的需求,作為博物館的工作者,我們需要對思路進行重新梳理,要展覽的各方面進行創性工作新,以適應新時代觀眾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兩點新思路:
(一)對于相關文化體系的表現,依據禹會村遺址的所展現出的獨特性和大禹文化的重要性,與“淮河文明”的概念相結合,以“國家文明探源”為主題,以考古發掘為主線,以地下的遺跡、遺物為依據,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展廳內充分體現出蚌埠的歷史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二)基于禹會村遺址的豐富文化內涵,尤其是出土的諸多具有短期行為的遺跡和遺物。要充分考慮無限的歷史時空與有限的歷史文物如何才能完美契合,所以我們同時考慮了以下幾點特殊的布展方式:
1.大型禮儀性建筑基址,是禹會村遺址中最具有特色的遺跡
禹會村遺址中所發掘出的超過2000平方米的大型祭祀臺基,是一處經過人工實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大型會盟場所。同時,遺址中出土的以祭祀為目的的器物組合,以及同一時期來自多個區域的文化特征,匯聚于此。種種遺跡現象推論出,當時來自多個地區的氏族部落,為完成某一重大任務曾經匯集于此,舉行大規模集會和祭祀活動,由此推論出“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發生。
如何將大型的禮儀性建筑完整的再現,我們按原址的1:7.6的比例,開辟獨立展廳,全方位還原禮儀性建筑基址的全貌,以及與之相關的天河、淮河、荊山、涂山等自然山河相融合,采用了3D多媒體技術,再現“禹會諸侯于涂山”的萬世盛況。
2.在服務平臺的展現上,注重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的實體建設,同時將聲、光、電等現進多媒體技術有機運用于此
作為大型諸侯會盟,特別是祭祀臺基和臺基面上的相關設施,其反映出了在該位置曾經進行過祭祀性質的大型活動。但當時莊嚴而神圣的真實場面不能夠體現于遺跡之中,因此,以突出相關重點為主旨,在動感實景展示和立體效果的同時,蚌埠市博物館禹會村遺址展廳利用3D技術,用動畫效果再現“大禹盟會萬國諸侯”的神圣場面,給觀眾提供了逼真的視角效果,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與之配套的浮雕效果,烘托出了大禹治水的文化內涵,再現了“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盟會盛況,以及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劈山導淮”的壯闊場面,給觀眾留下想象的空間,體現了歷史與文化,遠古與現實的有機結合。
3.禹會村遺址的器物,除具有龍山文化的普遍共性外,也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一方面體現出此次短期祭祀活動的性質;另一方面更反映出同一時期不同區域的文化碰撞。因此,對于出土文物的展覽呈現,要注重不同區域的器物組合,以突出器物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給觀眾傳達“禹會諸侯”事件的因果關系。
平面展示,是博物館中傳統的展示方法,也是“禹會諸侯”展廳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實物描述、文字說明、圖片等,此外,我們又特別運用了影像模擬,再現了禹會村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專家考證和科學定論的全過程,以此讓觀眾對“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這一說法由傳說帶入到現實,從而留下全面系統的印象。
“禹會諸侯”展廳是對歷史考古的一種見證,同時也是對考古成果的一種展示和肯定。不僅釋放出了歷史考古的學術價值所帶來的社會效果,而且也對于今后的大禹文化研究者來說,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我們在“禹會諸侯”展廳,就能體會到一種創新思維的存在,體會到設計者的用心是以展示歷史文化、傳遞人類文明為本。歷史和現代神韻的交匯,體現了蚌埠市博物館的“禹會諸侯”展廳,在傳播、傳承和弘揚“大禹文化”這一珍貴歷史財富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禹會諸侯”展廳氣勢恢宏,新穎別具,在博物館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走進展廳能讓觀眾身臨其境,參觀過程中能讓觀眾浮想聯翩,有與古人對話、觸摸歷史的感覺,走出展廳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現代化蚌埠博物館展示手段的魅力。
注釋:
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禹會遺址祭祀臺基發掘簡報》《考古》2013年第1期,第7-31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蚌埠禹會村》科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② 涂山所在有五說:一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縣西北四十五里),一在渝州(今四川重慶市),一在濠州(今安徽蚌埠市),一在當涂(今安徽當涂縣),一在三涂山(今河南嵩縣西南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