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曦
要正確看待攝像師對整個電視節目產生的影響,采取措施來督促其不斷提高個人綜合能力,以求更好的滿足電視節目錄制要求。部分攝像師認為主題與結構的把握由編輯負責,自己只需要負責現場拍攝即可。但是對于電視節目來講,即便創作分為前期拍攝與后期制作兩部分,但是想要保證良好的質量,還需要攝像師在拍攝前對節目主題與結構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然后做好作品主題、結構以及表現形式的掌握,爭取利用最少時間、最少素材,來展現最豐富的內容。
電視節目的形成需要由大量的素材組成,這樣就導致很多攝像師認為現場拍攝無限制,看見什么拍什么,想拍什么拍什么,只需要將現場拍攝的所有素材帶回去,編輯處理后便可達到節目制作的要求。同時也存在部分攝像師因為個人能力限制,在進入到現場后手足無措,不知道何種素材需要拍攝,導致拍攝的素材無法應用到后期制作中,而對最終節目質量產生影響。假如攝像師對作品主題和結構不了解,在拍攝過程中未采取任何措施進行把握控制,必定會降低拍攝素材的質量,不僅整理難度高,同時也會出現畫面表現形式雜亂無章、自相矛盾的情況,從根本上限制了電視節目的制作。所謂的畫面形式可以簡單的認為是編輯順序的總體構思,前期盲目拍攝,忽視了在剪輯時鏡頭之間的自相矛盾問題,尤其是段與段之間的過渡比較少,均會對后期剪輯效果產生影響。很多攝像師在轉換場景后無法順利進行拍攝,多應選角度、場景以及對象等無認識,最后素材鏡頭之間的銜接性差,影響節目質量質量[1]。另外,攝像師主題與結構把握不到位,還會導致素材節奏不協調,包括畫面上主體動作快慢、事態內容張弛度等,導致后期剪輯處理后短路哦處理與鏡頭長度等節奏不協調。
攝像時必須要端正自身工作態度,正確看待主題與結構在場景拍攝中的重要性,然后不斷總結經驗,提高素材拍攝質量。其中,電視攝像主題與結構需要明確整體構圖要求,即作用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是影響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感染力的關鍵手段。攝像師提前對節目主題有大體了解,明確人物需要塑造的形象,以充分體現主題思想以及藝術效果,靈活應用被攝物體的各種造型元素,基于現場畫面進行科學布局與結構,包括光線、線條、色彩、影調等造型因素的綜合,通過優質構圖來創造一個良好的畫面,提高所攝素材的形式美感,并保證各段落在剪輯后保持有效銜接[2]。
在正式拍攝前進行策劃,即明確本次拍攝的主題,然后將主題作為核心進行拍攝,必要時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活動進程與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保證得到更好的拍攝素材。尤其是對于非法性的新聞報道,必須要進行較為詳細的策劃,即根據新聞事件的基本信息,并查閱事件背景資料,結合現場采訪信息,提高拍攝策劃方案的可行性。只有在明確拍攝主題基礎上,將策劃方案作為依據,才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拍攝產生的無用素材,以求更好的滿足節目制作需求。
最好應用機內剪輯方式處理,利用最快的速度來拍攝出最佳具有時效的新聞片。對于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要求拍攝的素材必須要滿足節目“短、精、快”特點,對攝像師的要求比較高。很多情況下,攝像師均需于自己兼顧文字采寫工作,對片子的主題與結構有清晰的認識,進而可以發揮其所具有的最大能力,提高拍攝效果,為節目制作提供最佳素材。正式拍攝時,可以以主題為根本,明確鏡頭編輯順序,并按照此順序進行快速有效拍攝,更重要的是在拍攝過程中,已經初步處理好各鏡頭長短、角度以及景別的變化,大大降低了后期剪輯處理工作量,具有更好的工作效率[3]。
無論是電視專題片還是電視新聞片,攝像師均需要提前對作品主題和結構進行分析和理解,然后在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提高現場拍攝的間觀察力與判斷力,改善現場拍攝質量。攝像師提前分析和把握片子主題與結構,可以保證形式與作品風格的協調統一,滿足畫面、文字、聲效以及音樂的統一,對提高片子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要求攝像師應掌握通過最短時間、最短篇幅來展示最多內容的拍攝手法,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合適有效的被攝物,然后體現出多層次的鏡頭。在現場拍攝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并記錄有意義的被攝體,在對有效鏡頭進行拍攝和捕捉的同時,還要注意把握整個片子的結構體系,尤其是在應對突發性事件時,要保證所有被攝物的表現形式均滿足片子主題和結構要求。
攝像師可以說是影響一個節目制作質量的重要因素,所拍攝素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對其前期拍攝效果存在密切的聯系。為提高現場拍攝效果,要求攝像師可以對片子主題和結構有一個完整的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現場攝像把控,為后期剪輯處理提供更多有效素材。
[1]王有森.電視攝像構圖的減法意識[J].記者搖籃,2012,(10):51.
[2]于洪斌.攝像構圖視覺元素的把握[J].記者搖籃,2011,(12):67-68.
[3]謝建平.攝像記者應重視把握主題與結構[J].青年記者,2007,(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