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芩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信息化技術日漸成熟,媒體市場得到深入發展。新的媒體傳播方式包括數字電視、平板電腦、微信和博客等高速發展,成為當下最為常見的信息傳播載體。特別是以數字、網絡設備為主新媒體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一發展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建設也開始和新媒體結合,為高校師生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服務,滿足不同對象的資源需求和其對知識的渴望,以利于提高高校學生學科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知識儲備量,發揮圖書館服務最大功能。
高校圖書館建設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學能力、辦學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志,學科建設作為高校發展和圖書館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高校一項艱巨而又長遠的戰略性工作。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資源庫和文獻信息交流中心,其價值體現在于能否滿足高校師生對資源需求方面。近些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使得多媒體信息技術和高校圖書館聯系日漸密切,改變以往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為廣大師生營造一個良好學習環境。站在內容角度對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方式的研究,給出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閱覽服務。閱覽服務包括多媒體閱覽服務、普通圖書的期刊閱覽服務、電子閱覽服務。其二:外借服務。外借服務包括電子文獻服務、圖書外借服務和紙質的文獻外借服務。其三:文獻信息的復制服務。其四:學科考試咨詢服務。學科考試咨詢服務包括日常的學科咨詢服務、定題服務、文獻傳遞服務、科技知識查詢服務。其五:文獻檢索服務。其六:讀者培訓服務。讀者培訓服務包括知識講座服務、參觀服務、讀者交流和反饋服務。其七:報道展覽服務。報道展覽服務包括新書展覽服務、新聞報道服務、藝術作品的展覽服務、新信息服務體系的展示推介服務。站在高校圖書館服務的手段角度來說服務方式主要包括:個性化服務、主動服務、實時在線服務、網絡服務、讀者教育和交流服務、立體式服務(QQ交流、郵件、網站、電話、視頻、博客、論壇同時服務)。
學科是人們在認識知識和研究知識過程中主要認知對象,在對知識認知和研究期間,把知識進行劃分整合,學科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知識體系。學科化服務是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其是建立在學科基礎上,把學科管理工作作為核心,而后結合用戶學科和專業特點,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進行信息服務與知識服務。究其本質學科服務主要是對信息化服務環境建設與優化設計,學科服務必須站在學術交流基礎上,從用戶角度和實際需求出發,整合各個方面力量和全館的力量資源,來融入一線深入過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學科化、泛在化和知識化的服務,為用戶學科學習和科學研究等提供科學性和全面性信息保障。目前隨著我國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制度引入以及不斷完善,學科服務和管理向規范化方向發展,成為讀者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和以往的參考咨詢服務相比學科服務具有創新性,是一項主動參與的開拓性服務模式。學科服務要求圖書館館員必須深入去了解用戶的是需求,為用戶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服務,充分體現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特征和創新性。
高校圖書館較為常見的學科服務模式為“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即設置圖書館教師顧問和圖情教授服務模式,圖書館針對高校院系需求和專業特點,安排具有豐富性專業知識背景和信息素養的圖書館員任職。每人對口一個專業或者幾個院系,為對口專業和院系用戶開展多功能和全面服務。同時為了配合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工作,提高服務咨詢效率,高校聘請掌握本校各個系和專業特點與現狀的領導、資深導師作為聯系人,做好不同系和專業學科服務工作,協助圖書館員良好開展工作。但以往這種服務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導致圖書學科服務工作人員過于依賴圖書館教師顧問和圖情教授,僅開展一些基礎性工作,沒有深入到自身所服務院系進行深層次學科服務。
現階段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包括現有的圖書館資源無法滿足學科服務的需求、紙質文獻資料受到載體影響檢索效率、學科服務機制建設不完善等,導致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降低需加以關注和完善。
目前我國高校的圖書館資料收藏紙質的文獻占比大且內容過于陳舊,無法滿足圖書館學科建設需求。其次大多數高校僅收藏部分電子文獻并且收藏廣度和深度較為局限,為圖書館的科學有效服務帶來困難。由于紙質文獻資料受到載體限制,影響檢索效率、查準率、查全率,限制圖書館學科服務能力發揮,降低了學科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時效性與精準性無法保障。另外高校圖書館技術層面建設薄弱,還停留在淺顯的技術層面,如網站制作、用戶數據整合、動態化信息服務、數據資源的整合等。單一就數據信息的挖掘來說,信息數據挖掘和融合、知識推理技術和信息建模等技術層較深的網絡技術,在高校圖書館中還不能大力應用,在這樣的信息技術支持形勢下,對于用戶服務必然無法順利開展,影響高校圖書館在未來的發展。
目前一些高校圖書館在進行學科服務過程中,沒有建立完善的學科服務機制,缺失相關工作技術標準和工作制度,僅僅停留在文獻檢索、讀者培訓和參考咨詢方面。其次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較為單一,缺失個性化,總的來說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信息化圖書館,但是主要服務內容為瀏覽通知服務、檢索服務和期刊閱讀等,無法滿足每個個體的個性化需求。而且對于每個用戶來說,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文獻和服務需求,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忽略了個性化建設和服務,無法為用戶進行專業性、深層次和高質量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
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是涉及到不同內容知識,要對不同知識點進行整理和分析,才能為用戶良好服務。在新形勢下,一些圖書館員對新技術和新媒介掌握能力不能與時俱進,學科服務人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且服務團隊之間的工作缺乏協調性,嚴重影響圖書館學科服務深入開展。其次網絡閱讀是新媒體服務一大特征,但是實際落實和開展網絡閱讀活動的高校不多,再受到時間和地點以及傳播范圍影響,導致一些讀者無法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影響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開展。
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要樹立創新服務理論,以讀者實際需求為服務導向,推進“深、快、新”圖書館服務。“新”要保證文獻信息的及時性,確保其處于世界范圍內研究領域前沿;“快”即及時性提供服務;“深”則為讀者提供加工過后和整理完畢的信息資源,讀者可以隨時進行應用。要實現上述創新服務理念建設,首先要改變圖書館以往服務理念,基于讀者角度,完善圖書館硬件不足,為讀者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學科信息,提高圖書館服務能力實現長遠發展目標。其次需增強服務意識,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種不同媒介,及時、高質、有效為讀者提供學科服務,掌握其實際需求,延伸服務的思路,掌握新技術和媒體手段,建立以學科為中心的、積極主動信息化服務。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應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高校圖書館需做好數字化建設工作,建設具有自身特色館藏,協調館藏電子文獻資源和信息比例,充分利用不同媒介,建立科學館藏服務體系,切實做好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其一:學科數據庫的采購要在保持特色基礎上,合理科學規劃,大力收集和學科對口的文獻資源,構建學科服務檔案,為了保證資金合理應用,需注重學校具有優勢學科,深入和詳細對數據庫進行分析評價,謹慎做決定。其二:圖書館要做好網絡資料和文獻的二次整合工作,把其生產成為高校自身圖書館的資源,增加圖書館的資源多樣性豐富管藏。其三:大力運用網絡資源,注重一些網站中的文獻資源,把自身館藏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建設。
新媒體時代對高校圖書館給出全新服務標準,極為注重個性化和多元化服務,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給出全新要求。站在多元化服務角度來說,圖書館工作人員要為用戶提供以下不同服務:其一:依據讀者實際需要,組織不同資源,準確和迅速來回答讀者的咨詢信息。其二:為用戶提供信息的推送服務,管理工作人員需搜集和整理不同信息,對信息資料加工處理,為用戶主動提供信息服務。其三:編制推薦目錄,在了解用戶需求后,結合學科特點、教學需求、科研情況等編制信息資料和和推薦資源的目錄,利用簡潔語言總結推薦資料,為讀者和教學節省時間。總之無論是進行個性化服務還是針對性服務,圖書管理工作人員必須明確自身職責,急讀者所急和想讀者所想,全心全意為讀者進行服務,切實做好個性化和多樣化服務工作。
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和服務質量與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建設,是確保圖書館學科資源建設和服務良好開展的關鍵。在新媒體大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員應增加對新技術和媒介關注度,樹立創新意識,提高自我素質和技術能力,對用戶進行個性化服務,增加圖書館服務團隊整體素質。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建設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做好圖書館工作人員素質培養工作,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周到和細心為用戶服務。其二:強化服務能力,提升自身服務技能。最后圖書館需提高信息服務宣傳力度,增強用戶的信息素質教育,確保高校師生與科研人員具備不同信息技術和媒介操作能力,提高檢索技能和信息查詢效率。在校園內部進行信息化和多媒體知識宣傳,利用網上教學、短期培訓、專題講座、在線實時咨詢等多樣化的傳授方法進行培訓,以確保圖書館服務功能全面實現。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創新是高校發展的關鍵工作之一,必須加以重視。圖書館應樹立全新發展和服務目標,對圖書館員定期培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優勢,做好數字化建設工作,建設具有自身特色館藏,主動積極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服務,為讀者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學科資料以及信息資源。
[1]蔣琳瞳.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圖書館服務工作調查與分析[D].安徽大學,2017.
[2]方絲雨.基于新媒體時代讀者閱讀行為變化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D].遼寧大學,2016.
[3]杜文淼.網絡閱讀文化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研究[D].青島大學,2015.
[4]范倩倩.高校圖書館Web2.0研究[D].安徽大學,2014.
[5]王哲.數據挖掘技術在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