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雨弘
從人們普遍認同的新聞傳播的定義方面來解釋,“新聞傳播的正義性”中“正義”指的是新聞傳播者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對新近發生的事實進行廣泛散布,其在這過程之中所做出的選擇具有正義性。
新聞傳播的社會屬性體現在新聞傳播的責任與義務上。在一定程度上,新聞傳播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新聞傳播的正義。在世世代代的傳授與繼承的過程之中,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以及社會的政治素養等等方面都在不停地發展和進步,而這些方面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社會個體成員的素質提高。
新聞傳播的責任與義務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新聞傳播需要向新聞受眾傳遞必要的經濟政治思想、政治法律理念、科學文化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等等,并以此來促進新聞受眾正確地了解和認識到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科技、文化發展狀況等等,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的倫理道德,并根據這些規范的社會倫理道德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些都要求新聞傳播必須符合正義的原則。
社會中的各種傳播方式都是人類社會生活方式中所存在的生命活動,新聞傳播活動也不例外,也要受到社會正義等道德規范等準則的制約。人類存在著正義的需求,這種需求在人類的眾多需求之中甚至是最重要的、最高級的需求之一,而新聞正義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社會大眾的這種正義需求。正義的新聞傳播能夠最大限度地宣傳社會公眾所需要的正能量,在一定意義上實現新聞媒體的社會功能。想要使新聞傳播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使新聞傳播具有正義性。在社會中新聞傳播活動擁有一定程度的相對獨立性,本質上來講,新聞傳播活動是一個正義性的主體,其擁有著無法拜托的倫理責任和道德義務。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多元化的文化沖擊這人們的價值觀念,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遠,人際關系被不斷削弱,這樣的情況也大大打擊了社會正義感。甚至在公共場合所存在的正義失語現象從一開始的個例慢慢變成了社會公眾所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功利性因素逐漸超過了情感因素,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了許多違反社會正義的手段,如“送禮”“拉關系”等等。社會公德和社會道德意識日漸衰落,各種“見利忘義”“重利輕義”的行為日益增多,而“見義勇為”“伸張正義”等行為在日益銳減,如之前新聞報道所引起的關于“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討論,都說明了人們的自信心理愈演愈烈。新聞正義能夠幫助社會重新建立起正義觀,讓我們所在的社會重新成為一個充滿正義感的社會。
“歧視”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的體現,“歧視”是對他人的嚴重否定,可以表現在種族、地域、群體等各個方面,而這些方面之中的很多都是人們自身無法進行決定和選擇的,因此當對于這些方面的“歧視”如果被“不正義”的新聞報道所利用,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嚴重影響社會的道德意識。以“地域歧視”為例,當今社會仍然存在眾多的“外地人受到本地人歧視”以及“農村人受到城市人歧視”的情況。由于現代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會率先考慮城市人口,因此就為“地域歧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優渥的土壤。有一些新聞媒體在對一些社會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尤其是設計外來務工人員的新聞事件,新聞媒體往往會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對這一類人群有著偏見,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正性和正義性。
法律代表公共意志的最高權威,建立健全新聞法律制度能夠更好地明確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的權利和義務。想要更好地實現新聞傳播的正義性,就應該著手將新聞職業倫理規范納入我國的法律范疇,并依照法律要求和促進新聞媒體在傳播和報道新聞事件時考慮新聞的正義性。
西方國家存在獨立的新聞倫理評議會制度。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有益嘗試,用“輿論”的方式調節一些因濫用新聞自由權而引發的公民隱私權受損的不正義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群眾對新聞媒體及新聞傳播者進行監督,對他們之中所存在的不正義行為進行及時的揭露;應該及時對群眾的舉報進行有效的回應,對舉報人的身份進行嚴格的保護。
新聞從業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應當從正當的渠道、以正當的方式獲得新聞素材,嚴格避免一些不正義行為,而且,新聞從業者應當對自己報道的新聞的負有責任;新聞從業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需要對新聞提供者的身份提供嚴格的保密;新聞從業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應當規范用語,避免對弱者出現“歧視”的現象,而是在必要的時候對弱者伸出援手;新聞從業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熟人回避制度,力求新聞報道的公眾性和嚴謹性,對于“誤報”的情況要勇于承認;新聞從業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不能利用自己所擁有的新聞資源對競爭對手進行攻擊,要進行正義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