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越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力量,新媒體快速興起,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全球發生的重大新聞,第一時間可以傳播到每個有智能手機的用戶。大量社會熱點在網上迅速生成、發酵、擴散,新媒體話題設置、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傳統媒體不可以像從前那樣壟斷信息采集加工與傳播,話語權遭到削弱,輿論引導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媒體融合,勢在必行。
截至目前傳統媒體融合、轉型、升級探索持續7年有余,我國大多數傳統媒體的融合還停留在傳統媒體+互聯網階段,可以說技術階段初步完成,但是并沒有實現“血液”的流通,更多的新媒體融合發展主要體現在報道的手段和渠道的增加,在利益格局、內容生產、組織架構、采編流程方面并沒有實現深度融合,贏利點、思維方式、運作流程并沒有發生真正的改變。
運用空間模型分析,可以簡單地把傳統媒體比作a,新媒體比作b,目前的融合發展還僅僅是aaabbbaaabbbb,并沒有實現ababababab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標。傳統媒體是應該用互聯網思維做電視,而目前更多的是用電視的思維做互聯網,很多嘗試并不符合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因此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融合和裂變。
要想做好媒體融合,除了機制體制上的改變外,互聯網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思維內涵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互聯網平臺及網民的特征,并以此為出發點,設計互聯網產品?;ヂ摼W思維的外延則是簡化思維、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因此在人人都是內容生產傳播者的時代,失去渠道優勢的廣電媒體若能發揮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制作走心短視頻,這或許是媒體融合的一個突破點。
因此我認為可以有如下的轉變:
傳統的電視思維是縱向的思想深度,而互聯網思維強調的是橫向的傳播范圍。因為傳統媒體是單向度的網絡,中控式計算,它不產生信息回流,而新媒體是無尺度網絡,分布式計算,所有的點都有內容生產能力,既是信息的第一落點,又是信息的第一起點。因進行網絡傳播的短視頻要避免大而全,形式上要創新,比如一款手機視頻的廣告,傳統做法可能是翻開手機這個手機怎么用,而新媒體傳播的手法則是形式靈活,集中于一點,無限放大,強調的是使用的理念、感覺,人們看到的不再是使用說明書,而是用戶使用時的體驗,這樣才會激發人們的轉發。
新媒體時代網民用于獲得信息的時間短,時間段分布零散,因此容易停留在信息的表層而忽視深層次的意義,在這種影響下,人們易于接受和傳播的視頻類型呈現風格的極端化和反常性的無限放大,因此適用于互聯網傳播的短視頻要高反差(形象、聲音、心里狀態的極端組合)、大反轉(一個意想不到的精彩結局)、強反復,與此同時要將亮點前置,視頻是否能夠留住人往往在前15秒鐘就已經決定。其實不難發現Youtube視頻網站上轉發量高的短視頻大多符合這一規律。
傳統電視思維是符號化,因為我們代表的是機構,要隱藏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態度永遠保持客觀中立,而互聯網思維則強調的是人格化,必須有人設,大眾才會記住你。手機是人際傳播而非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強調的是人在說話、說人話,這樣才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比如公眾號新聞哥、同道大叔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讓你感覺是人在跟你交流,因此視頻風格也要求如此,要設計識別點,風格要貼近觀眾,強調人的真實性。比如央視媒體在普京訪華前期,做的一個短視頻,整個視頻不再高高在上,允許說錯、允許說白話,更加親近觀眾,更加走心。
傳統的電視思維強調的是完整的故事結構,而互聯網思維強調的則是爆發性的片段,故事情節點更加密集化。就比如這兩組概念:網絡視頻VS在網絡上的視頻;短視頻VS視頻短,看則很相似,實際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僅僅把在電視上播出的視頻進行切條傳播是完全不可行的。短視頻是專有名詞,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專門為社交媒體量身打造的產品,因此傳統媒體要發揮內容和紀錄片創作的優勢,策劃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短視頻。社會熱點方面如新聞畫面編輯、評論、歷史節目媒資畫面編輯、街采討論等;主題策劃制作如美麗寧夏、地方美食、節氣節日等;短視頻在全平臺推廣的同時,也可作為頻道電視屏幕的有效補充。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劃時代的變革與創新,是世界性的大課題,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道路并不平坦,還有不少實際問題需要突破,還有種種的困難有待解決。融合媒體,是一條不斷創新、不斷學習的路,渠道多元化,利益擴大化,手段傳播多樣化并不代表真正的融合,只有真正的轉變思維方式,消除資源壁壘,重新建立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形態的升級,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媒體融合的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創造出同時具備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基因的傳媒新業態,改變傳統媒體不被社交媒體理解深刻委屈的尷尬現狀。
[1]劉奇葆.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融合發展中擔當使命與責任[N].人民日報,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