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呼東燕
主題表達是一部紀錄片的靈魂,紀錄片的主題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以此來滿足國家傳播與大眾的需要。2012年,央視原創文化類紀錄片開始邁入“公眾時代”,由《舌尖上的中國》引發的紀錄片熱全面升溫,央視原創紀錄片逐漸具有了國家高度和國際視野,關注不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本文將對《茶》從紀錄片主題的選取與表達方式的獨特性來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分析。
茶,作為溝通人與自然的事物,作為溝通世界茶文化的重要橋梁,作為人們精神的食糧,它的文化性和時代性是現代化永遠的主題,它文化性與時代性主題的凸顯也是當下新媒體傳播時代客觀與主觀的需要。
紀錄片產業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達與否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價值觀輸出的重要載體,片中講述了中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英國茶文化等,讓紀錄片擁有了一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傳播屬性的媒介形態,一部紀錄片也擔負著傳播文化、傳播國家形象、交流文化的重要使命。
市場化的生產方式不是擯棄社會價值,而是在新的時期,用新的眼光新的視角來表現出能夠為大眾所喜愛的紀錄片,這樣才能夠在紀錄片的文化傳播與商業運作中得到平衡。
從紀錄片的角度來講,茶,是一個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題材,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茶在現代社會中也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中,素來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茶,是人們享受時光的最好的伴侶,尋茶、制茶、飲茶的過程就是一個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生的過程,茶,回歸到它的本源就是自然。
這部紀錄片最初就被冠上了“人文關懷”的印記,關注人的生存發展、人的心靈歷程、人的身心狀態、人在大自然生活中的真實感受。《茶》中人文情懷主題的表露,正是紀錄片關注的核心。如第一集《土地與手掌的溫度》介紹了景邁山族人制茶、祭茶的過程。片中涉及到對少數民族茶文化的關注,通過茶這種文化符號,體現出布朗族人在精神上與山川自然無法割舍的天然情感。
禪宗與茶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茶禪一味”,即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味道。蘇軾有茶聯:“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不僅僅是因為這片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樹,更是因為茶被視為一種溝通天地的生命。
在片中,充分展示了茶的包容性。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種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現出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第六集《一碗茶湯見人情》解說詞,“從茶中悟出生命就是一個歷經磨難獲得重生的經歷,吃得苦中苦,在苦中品嘗甘甜”。
當代人們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因此需要一些活動與儀式來紓解緊張煩躁的情緒,而尋茶、制茶、品茶,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調節人生活的平衡,達到身心的放松。《茶》不是最時尚的潮流典范,但是卻展示了新時期茶道的發展,將人類與自然、民族與國家的融合達到最佳表現。一杯茶,靜謐、空靈,是心靈的慰藉,融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茶》文化性與時代性的主題在茶人的講述中,在茶的故事中、在探尋茶的過程中一一得到體現,從紀錄片影像技術的表現手法中,好的主題需要好的表現形式,這是紀錄片創作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片中不僅僅體現中國茶文化,也體現了日本、印度、泰國等多個國家的茶文化,不同的茶文化,帶給人不同的感受,作為此片的主角——茶,已經在各地落地生根,成為一種情懷與價值的生活方式與情感表達的物體。
《茶》的影像魅力在慢鏡頭中傳達出獨特的文化意蘊。“慢鏡頭,它是一種改變素材現實時間的技巧性手法。”片中運用了很多的慢鏡頭來對制茶的過程進行記錄:在采摘茶青的過程中,采茶人輕輕掰下葉尖的那一刻;每一位茶人搓茶、抖茶、搖茶、殺青的過程,通過慢鏡頭來感受葉片細微顫動的場面、當靜靜的茶遇到滾燙的水產生的效果能夠讓人在慢鏡頭中細細品味影像藝術的魅力。
茶文化中包含著深刻的語言文化,有關茶的很多典籍、典故和文學作品能讓觀眾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本源,找到自己的鄉土情懷。第一集《土地與手掌的溫度》中意大利茶人唐云說:“應該說采茶也是蠻累的,早晨六點去茶園,到中午吃飯的時候,然后回家吃飯,然后馬上回去,到就很晚,很辛苦的一種工作。”能夠引起外國人的共鳴。
《茶》記錄的是探尋“茶文化”的旅程、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從中國到日本鐮倉、泰國美斯樂、印度加爾各答、格魯吉亞、英國倫敦等,地域空間跨度大。這種多元空間的鋪設、多元茶文化的體現,將茶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傳遞、發展的狀況展示出來,使得不同的茶地景觀交相輝映。
《茶》畫面唯美、音樂動聽、獨特、精致、原始和現代并存的制茶工藝和茶文化,讓人心生愉悅。用鼓、蕭、笛、琴將大自然的山川秀麗、溪水潺潺的特點表現出來,其次,現場聲增強了紀錄片的可信度與現場感,如片中第三集《燒水煮茶的故事》中日本靜岡人舉行的盛大儀式中的演唱、日本尺八明暗對山流的傳人塚本平八郎演奏的具有日本曲風的笛聲。
新時期央視文化類紀錄片佳作不斷,在主題呈現、表達方式創造、表現手法運用等方面也帶給整個紀錄片一些啟示。
文化類紀錄片不僅要展示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要通過影像記錄的形式將生硬、具象、概念的文化瑰寶生動、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在新媒體多平臺傳播的今天,紀錄片創作者需要認識到的必須要借助新媒體這個大平臺,將紀錄片產品化。
深化紀錄片主題的國際化表達方式,在文明對話的差異性、語言之間的差異性、文化建設的差異性凸顯的大環境中實現了人們對某種文化的理解。所以對紀錄片主題的價值的重建對于每一位紀錄片創作者來說,都意義深刻。
總之,紀錄片主題表達具有高度的文化深度和國際視野,是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向世界傳遞文化符號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與市場的雙贏。
[1]杜方云著.淺談慢鏡頭在紀錄片中的運用——以<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系列紀錄片為例[J].東方傳媒,2017,04(總第116期):99.
[2]蔡之國著.電視紀錄片的結構分析[M].當代傳播,2009(02):99.
[3]蔣成峰著.紀錄片解說詞的時間表達[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3(第一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