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舟
高校校報歷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的《湘學新報》,已經過了100多年的發展。200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強調:“高校校報是高校等位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是高校黨委的行政機關報,是大學生獲取校園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和諧校園建設的載體。”可見,校報陣地對于傳播校園文化、引導校園輿論、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校報的性質決定了其權威性。高校校報的主辦方是學校黨委,是高校行政的官方報紙,由黨委宣傳部主辦,對正確引導大學生意識形態有著積極意義,因此天然就是一種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載體。
其次,校報新聞的豐富性,囊括了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觀報道了與師生切身相關的真實事件。同時,校報自身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了要聞、綜合新聞、校園生活、文藝副刊等,其中既有學校的重大新聞、大政方針、重要舉措,又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先進典型、育人成果等各方面內容。校報可以通過各種版面語言,多層次多角度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活潑、豐富的形式中去。
高校校報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擁有獨特的優越性。
首先,傳統媒體的信息源篩選機制更嚴格。從信息源上看,校園新媒體所發布的信息中夾雜了各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聲音,其中包括了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這些聲音,模糊了社會主義價值判斷,淡化了主流價值觀念。高校校報具備相對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員和學生記者隊伍,具備對于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人物和事例進行深度采訪、深度挖掘和報道的能力。
其次,傳統媒體對信息的管控把關更嚴密。在人人都有發聲權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可控把關性更強。校報的歸口隸屬于學校黨委宣傳部,信息來源于校報記者團隊,由他們進行采集、撰寫和編輯,經過宣傳部領導及學校分管領導把關后,才能公開發布出來。有這樣可靠的“信息把關”隊伍和制度,才可能將既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貼近師生需求的新聞報道出來。
青年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要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內涵的核心價值觀體系,內化為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認同和自覺追求,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大學生精神世界在各種社會思潮影響下,價值觀傾向于多元化。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思想主流是積極健康、力爭向上的,但他們在人格、心理等方面還處于未最終定型的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缺乏對信息的判斷與甄別能力,容易被錯誤思想所左右和影響。一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信仰缺失,價值取向迷惘,普遍存在自我中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心理容易失衡等問題。面對各種現實問題,一些人找不到人生的終極意義,還有一些人信仰成功學,缺少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應當具備的使命感和奮斗激情。
其次,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不理想。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各項工作中,長期處于“灰犀牛”狀態:即口頭上非常重視,工作實際中卻缺乏有力抓手的狀態。“思政課程化,課程思政化”的探索還在起步階段,思政課程遠未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教育效果。網絡課程建設平臺普遍存在內容過時、更新滯后、利用率不高的現象,網絡教育的實效難以得到顯現。大學生普遍埋頭于自己專業相關知識的學習,對于思政課程與德育課程持應付態度。
從粗放的二元法來劃分,融媒體包括了兩個部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二者相較,傳統媒體更加注重客觀真實性、公信力和權威性。新媒體與之相比,具有即時性和開放的特點,更容易吸引青年學生主動參與、甚至成為擁有話語權的“新媒體人”。
任何媒體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傳統媒體只有與新媒體充分融合,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二者的特長與優勢。中國美術學院充分意識到融媒體的發展趨勢,利用自身辦學特點和人才優勢,在新聞輿論工作中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完善運營體制與機制,整合并用好與師生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成立全媒體工作室,打通校報、校網、微博、微信等多媒體平臺,實現“一次采集、多渠道傳播”,建立互聯互通的傳播平臺矩陣。深耕校報傳統媒體陣地,開展校報的深度改革。從校報的定位、版面、出版周期、視覺形象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以亦報亦刊的形式打造校園紙媒。同時,積極搶占“新媒體”陣地。中國美術學院是較早開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大學。目前,“微國美”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其關注人數已超20萬,成為浙江省大學官方微信關注人數最多的平臺之一。目前全校共有各級各類微信公眾平臺100余個、微博平臺29個、二級網站50余個。同時,重視學校專業特色,各網絡平臺之間明確定位,錯位發展,增強,充分擴大學校網絡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積極發揮以校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優勢。以《中國美術學院校報》為例,編輯部利用改版契機,提升院報視覺形象,增強院報可看性與親和度,探索紙媒的創新路徑,加強紙媒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堅守“名家專訪”、開辟“日新”等專欄,全面反映和記錄校園新聞,充分宣傳師生優秀典型。同時,結合年度優秀班主任評選、設計國美之路、上海設計學院成立二十周年等重大活動刊發特刊,全面立體地記錄校園各級各類新聞,在全校師生與兄弟院校中獲得良好評價。同時,積極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學生記者隊伍。借助各種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記者在完成宣傳報道工作任務的同時,自身思想也得到改造和提升,并作為學生群體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新時代大學生群體需求存在多樣化傾向,校報必須通過改革等手段,以鮮明的視覺形象、豐富的內容來增強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講好校園故事,發掘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線?捕捉典型人物,打造精品專欄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以《中國美術學院報》為例,多年來持續打造“名家專訪”欄目,充分利用學校離休教授群體資源,通過對他們進行深度采訪,發掘他們身上的道德修養、家國情懷、學術追求、審美情趣和人生信念,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富有時代感召力、具備信念塑造力的“人生偶像”,將學校文脈傳統、老一輩藝術家的理念、對待藝術和人生的態度等一系列涉及大學生價值觀的問題,“打包”為具備感染力和震撼力的IP形象,深入持續地影響學生,助力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梁宇嫣等.網絡時代高校傳統媒體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8月.
[2]郭靜靜等.高校校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運行機制研究[J].新聞世界,2015年第5期.
[3]高金霞.媒體融合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必要性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第7期.
[4]倪易.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提升方法分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