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紅文 王婧 趙晶晶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越來越深入,各高職院校都在嘗試以提高教學質量內涵建設為核心,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重點,走校企一體化相結合的道路。然而現在我國的許多高職院校因為缺乏充足的實訓設備,缺乏與企業的及時有效溝通等,導致很多畢業生因為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需要,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要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必須要深入了解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企業進行緊密聯系,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訓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職業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的分類有很多,一般來講,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對校企合作模式做出分類,即合作主體的角度和合作程度的角度。
從合作主體的角度看,校企合作通常有三種典型模式,即學校主體模式、企業主體模式和“教學企業實施”模式。
學校主體模式即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職業院校承擔主要角色。其實現方式是職業院校積極努力地尋找合作企業,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主要形式。當前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承擔了主體部分。在教育體系中相對來說,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程度及熱情距理想要求仍然較遠。正因如此,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不得不承擔主要角色。通過高職院校積極努力地尋求合作企業,來實現校企合作,這是校企合作的初級模式。
企業主體模式即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承擔主要角色。其實現方式是企業由被動轉為主動,積極努力地尋找合作院校來實現校企合作。企業的積極主動可以打破以往企業處于被動狀態,單純考慮自身利益的局面,使得校企融合得更加密切。新加坡職業教育在這方面的發展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其經驗告訴我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教學企業”培訓,這是應積極推行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中級模式。
“教學企業實施”模式是一個創新性概念,是指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合作過程,二者均有明確的分工,各自有明確的權力和義務。第一學年學生在實習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并且在學校內學習相應理論知識,進行業務運作和實踐操作。第二學年學生在校內的實訓場地完成實習計劃,之后到相應的企業進行為期三到五個月的工作實習。學校與企業分工、權責明確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高級模式。
校企合作從合作程度看,可以分為以下2個層面:面向企業單方面問題的淺層交往和面向企業綜合整體項目的深層合作。在面向企業單方面問題的淺層合作中,對院校和企業雙方利益的利弊突出。高職院校為了拓寬合作范圍,往往會與多個企業建立雙向合作關系。學校會就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企業交流,企業也會將在生產服務中產品、人員、管理等方面出現的問題與院校探討,并形成一些臨時性的合作項目。但是由于這種合作是不定期進行的,依據問題出現的情況而決定的,因此雙方的合作關系不是很密切,這是它的弊端。這種合作模式的積極方面在于由于靈活性強,容易拓寬校企合作的渠道和范圍,因而這是現在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由此可見,要想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在面向企業綜合整體的合作中,高職院校不能把每個企業作為個體,與之建立聯系,而是把所有行業內企業作為一個綜合整體,通過調查、走訪、交流、探討等形式獲得企業對職業教育需求的信息,從而確定專業與課程設置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培養技術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能夠很好的滿足高職院校育人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的合作積極性較高、動力較足。但是與此相反的是,企業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從已有的調查結果來看,有七成企業表示與高校的合作意愿不強烈,這就是造成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上 “學校一頭熱”、“工學兩層皮”的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企業不認同或部分認同校企合作的合法性。除此以外,企業不愿意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不愿承擔在合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人才回報的延時和收益不確定的風險。
健全完善的評價與反饋機制是檢驗校企合作模式優劣的保證。雖然現行政府為鼓勵校企合作出臺了一些評價指標體系與反饋機制,主要包括學生對合作項目的評價及企業對項目的評價這兩方面內容,但總體來說評價育人效果的指標較少。且在這些評價指標中,評價主體相對單一,只有學生和企業。評價指標的主觀性較強,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帶有較強的個人喜好的色彩,并且對育人過程的評價也沒有體現,這些就使得評價內容不完善,評價反饋體系不健全。
自從高職教育改革以來,我國出臺了很多鼓勵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其中指出國家鼓勵高等學校與企業事業組織之間開展協作,實行優勢互補,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但是此項規定都較為宏觀,以鼓勵性為主,缺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條款。這樣就造成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權責不明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不能有序有效的開展。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與企業進行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是選擇合適的合作酒店。在選擇合作酒店時,優先選擇經營管理水平處于行業內較高狀態的酒店集團,全面了解其情況。可從酒店的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經營特色等方面進行對比選擇。同時將擬合作酒店的經營與管理標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符合酒店業的用人需求特點。選擇合作酒店還要注意地域范圍,既要有國內知名酒店企業代表,又要有國際集團代表,這樣可以使學生既立足于本土特色,又具有國際化視野。另外,在選擇合作酒店時,還要考慮酒店企業的合作意愿是否強烈,是否愿意并能夠在學生實習以及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為學校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
校企深度合作的首要保障就是完善的合作機制。從組織形態和文化特征來看,高職院校和合作酒店均具有不同的特點,管理模式的差異性也很大。為了使合作深一步融合,學??山梃b成功合作經驗,首先成立由院系專家領導和酒店人力資源部共同組成的管理機構,完善深度合作的各種機制和制度設計,如《校企合作章程》、《校企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等。注重調動和發揮企業的主動性作用,整體推進校企深度合作,達成互利共贏的合作目標。
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離不開師資團隊的建設?!肮W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長遠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就是雙師型素質教師團隊的建設。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無疑對教師團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結構,還要有長期一線工作經驗。這就要求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師必須走出校門,到行業中掛職鍛煉,在進行工學結合的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行業經驗,學校也應在教師管理方面給予實質性的政策支持。同時這一模式也對企業的基層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業務純熟,還要能將技巧和經驗講授出來,被學生理解和記憶。
[1]林松.校企合作下的高職院學生管理模式探索[J].價值工程,2010(29).
[2]馬樹超.工學結合與職業教育模式轉型[M].上海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4-268.
[3]楊艷麗.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酒店實習管理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09(4).
[4]張春娥.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模式探討——基于高職院校的角度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