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良廷
法制新聞報道同樣屬于新聞報道的一種類型,而因為法制新聞報道當中涉及法律問題,其報道中的言辭需要嚴格。通常而言,法制新聞報道中的言辭是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的,例如言辭當中不能出現明顯的違法性、歧視性、偏袒性,但當在法制新聞報道當中出現此類言辭,其后果將嚴重威脅新聞報道媒體以及事件當事人的相關權益,更會直接導致新聞媒體在公眾視角下的形象受損。
對法制新聞的概念,在《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的內容中有詳細的解釋,簡要來說法制新聞報道,即為有關于國家法律制度的成立、針對事件的法律實施、合法監督行為等一類的的新聞,基于報道的角度上,法制新聞報道主要參與具有觸犯法律的新聞、法院判決類的新聞、警示新聞等[1]。由此可以看出,因涉及法律,法制新聞報道含有及其強烈的政治性,是對于國家政府的變動與動作報道的一種傳播方式。
法制新聞報道的價值,在于將社會、政治、國際等層面的變化與動作,通過報道的方式通知給社會群眾知曉,而通過報道的內容,以加強社會的發展、安定等方面,有助于加強社會榮辱觀、價值觀等。
與其他種類的新聞報道對于,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具有意義、全面、針對性,詳細來說。與相近類型的法制節目例如“法制故事”等作為比較對象,法制新聞報道雖也屬于一種新聞類型,但與“法制故事”的區別在于,法制新聞報道的前提與基礎,包含了新聞事件的所有內涵與特點。而與一般的專業新聞,例如娛樂、財經類相比,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具備法律意義。最后在針對性方面,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均是以法律作為基礎,針對性進行內容制定,同樣具備強烈的區分性。
法制新聞報道的規范,國家早已出臺過相關的條文,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約束與引導法制新聞報道的言辭內容[2]。基于規范的角度上,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主要涉及三大主要群體,即為政府、媒體、公民,此三類群體在權利與義務上都存在大小的差異而互相關聯,而當權利較大的一方,例如政府、媒體出現權利上的錯誤時,法制新聞報道正確的做法是將錯誤進行報道,并根據事件的延伸與重要程度,進行跟蹤報道,使得群眾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國家動態。但實際情況中某些法制新聞報道中,會因為政府因為某些方面的原因,而拒絕公開信息,致使事件無法跟蹤,甚至出現上級部門的“求情”“打招呼”等行為,如此就使得法制新聞出現不實的內容報道,進而使得公民被誤導。
但從另外的角度上來說,法制新聞報道的生存,依賴于廣告與發行產生的收入,而收入的來源就在于公民,基于此點法制新聞報道也出現過偏向公民的內容,但這樣的行為是不當的。當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過度偏向公民層面,那么同樣可能會因為公民言論的混亂、誤區,導致報道內容的錯誤,對于社會影響的角度上也具有惡劣的影響。
綜上所述,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關鍵在于,如何使得報道內容,處于政府等權利機構與公民層面的平衡地位,簡而言之即為公正性。而基于法制新聞媒體的生存角度上,過度的公正性,可能會導致雙方出現失望心理,進而使得媒體權益受損,從而威脅法制新聞媒體的生存。由此可見,法制新聞報道如何在保證公正性的前提下,還要維護自身權益,是當前法制新聞媒體面臨的困境。
根據《憲法》第35條規定的內容所述,國內合法公民具有言論、出版、示威等相關的自由,而這樣的規定,也成為了法制新聞媒體采訪與報道的基本法理[3]。基于實際實施的角度上,國家為了保障法制新聞媒體的采訪與報道權利,對于政府制定了相關的信息公開法規,例如《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通過此條例賦予了法院具備審判公開的義務。
改進建議方面雖然我國對于法制信息公開方面的規定較為全面,但詳細的角度上,在落實的效果方面,所體現出平淡的水準,基于此提出相關的改進建議:當前我國法制信息公開規范條文過多,導致錯綜復雜的局面,進而出現許多矛盾現象,因此建議使法制信息公開規范形成統一化,成立專業的規范制定機構,賦予其專項權利。
處于國家合法公民的權益保護,我國《憲法》當中對法制新聞報道進行了界限規定,要求報道以保護公民權益為底限進行報道,此外在《民法通則》當中,對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相關權利進行了規范,并落實了法人權利,實現了對公民權益的保護。但在實際的角度上來說,雖然具有相應的法規,但法規內容尚不夠精細,顯得較為廣泛,進而無法完全包括法制新聞報道中,可能出現的相關糾紛因素,進而導致法制新聞報道內容的規范尚存缺陷。
對于公民隱私權的改進建議如下:針對于公民的隱私權保護,我國主要呈現出內容不夠精細的缺陷,致使在隱私權相關的糾紛當中,常常因為此缺陷,導致事件處理的效率降低,這對于當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傷害,為了改進這樣的現狀,首先需要對國家相關法律進行細化,可以參考與國外相關法律的優點,進而綜合改進。而在當下而言,在進行法律判決時,是由以公正的態度進行嚴格的審視,在公眾利益的角度上對事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使得事件盡快的得到解決。
同樣基于《憲法》,對我國的法院以及檢察院的司法獨立進行了規范制定,同時在《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當中,同樣也對兩元的獨立審判權益進行了規定,簡而言之,規定的主要目的是賦予法制新聞媒體監督司法的權利,但僅限于監督與報道,不具備干涉司法的權利。
改進建議:應當加強對法制新聞報道內容的審核機制,避免法制新聞報道內容中出現違法、敏感、獵奇等方面的詞匯,以免內容整體受到影響。
基于法制新聞報道的現狀當中,存在許多的不足,最為明顯的不足在于法治精神的缺乏[4]。主要體現行為有:越過法治判決,超前做出決定性報道、法制宣傳意識較弱、隱私保護意識缺乏,為了促使法制新聞報道規范化,針對此三點進行詳細的分析。
第一點:越過法治判決,超前做出決定性報道。基于法制新聞報道的特點、與其他專業新聞的區別,法制新聞報道更具備清晰的法制性,因此在進行報道時,應當以法制作為基準,一切內容需要貼合法制的運動進行制定。但在實際現狀當中,部分的法制新聞報道中,出現了當某些報道事件進入尾聲,形勢有明顯朝向時,搶先法院發布審判結果之前,做出決定性的報道內容,這樣的報道內容,含有強烈的個人觀點,缺乏證據的支持,但當法院判決結果與報道出現錯誤時,就會導致社會上的輿論,進而使得媒體、司法、社會三方在此事件當中陷入混亂的局面,因此,這種不恰當的法制新聞報道,不但違背媒體的監督權益,還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了阻礙,應當嚴肅杜絕。
第二點:法制宣傳意識較弱。法制新聞報道含有強烈的法制性,其肩負法律內容、法律政策、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等的傳播義務與功能。而現況當中,部分的法制新聞報道,對于法制相關的宣傳并未引起重視,致使報道內容僅為單純的就事論事,沒有對具體事項進行分析,報道內容呈現膚淺的現狀,對于接受內容的群體而言,這樣的報道無法給予其警示、啟迪等,使得法制新聞報道的意義減弱。
第三點:隱私保護意識缺乏。基于現代多數的制新聞報道內容的分析,發現在報道當中,多次在未征求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出現當事人的真實姓名、樣貌等隱私,基于法律規定,這是侵犯公民隱私權利的行為,當遭受這樣行為是,公民是有權利要求道歉以及賠償的,當這樣情況的發生,有害于法制新聞媒體在社會當中的形象。
基于法制新聞報道的規范,主要涉及報道內容是否主觀、內容清晰度、語言的規范性。而基于此三點的對比分析發現,現代法制新聞報道存在不少此類超出規范的行為,對相關群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第一點,報道內容是否主觀。通過觀察不少的法制新聞報道,發現有部分的法制新聞報道內容中,出現了代表性的詞語,例如“大快人心”等等,而這樣的詞語往往都映射了某層面群體的心理反應,但事實上該群體是否是這樣的心理并沒有證據支持,因此,這樣代表性的詞語使用是基于記者的個人主觀性,這違背了法制新聞報道的“用事實說話,保障報道客觀性”的基本原則。如此而言,這樣的行為顯然超出了規范。
第二點,內容清晰度。法制新聞報道不同于其他專業的新聞,例如娛樂類型的新聞報道,其需要包含法制新聞報道的公正性、真實性、嚴肅性,不能夠出現內容模糊的現象。同樣基于現狀而言,不少的法制新聞報道,在內容當中出現了,消息來源不明確的言辭,而這樣的言辭,顯然說明了媒體對事件了解不夠透徹,對于接受內容群體而言,這樣模糊的報道顯得毫無意義,嚴格角度上來說,如此行為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法制新聞媒體的專業性。
第三點,語言的規范性。法制新聞報道在報道事件時,其所使用的語言方面,需要依照嚴格的規范來制定,簡而言之,法制新聞報道的語言,首先要在基礎的法律原則上,保證語言的通俗易懂、語義對應等規范。通過現狀的分析,絕大部分的法制新聞報道,在語言角度上做的并不好,出現法律語言太多,對于接受內容群體過于晦澀難懂、語言用詞馬虎,無法很好的傳達事件內容,進而產生誤導的行為。
法制新聞報道,是針對政府、社會、國際等層面的變動與動作進行報道渠道,其因為涉及法制,與其他專業的新聞報道存在一定的區別。當前國內的法制新聞報道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體現于法制新聞報道規范化的層面,本文對其進行了分析。
[1]華磊.新生代農民工道德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陳曦影.媒介“鏡中我”: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研究[D].南京大學,2015.
[3]王蓮花.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研究[D].東南大學,2017.
[4]強可鑒.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和出路[D].江蘇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