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濱
社教法制節目的作用是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對案件進行分析存在背后的法律意義,為我國人民群眾提供法律上的服務是節目一直奉行的宗旨。從1985年5月22日在上海開播了一個社教法制節目,它普及法律的作風不能夠被忽視,但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本篇文章對于在低迷收視環境下社教法制節目怎樣解決現存在的問題,健康穩步的法制做出了討論給出了對策。
我國社教法制欄目的意義是為了給我國人民宣傳和普及法律常識,在節目中分析案件并解讀案件中的法律知識和意義,給我國人民日常法律上的幫助和服務。側重點應該放在人民群眾不了解、不常見的行政法律和國際法等有關方面,并且和我國人民在生活工作中可以運用到的民法方面。然而,現階段我國社教法制節目卻對很多刺激感官類的故事案例有著較大的關注,例如情感糾紛、兇殺、打斗等等。其原因就是這樣的事件案例更加的有懸念、刺激、“好看”,能夠抓住我國觀眾的注意力。單單為了追求節目所帶來的經濟利潤和收視率,相對于合同法、國際法以及行政法等很多法律方面的話題關注度較低。在某一方面上,減小了電視對于社會輿論導向的作用。社教法制節目在內容的安排上比較忽視國外、歷史上的案件。節目想要追求節目效果,所以就把節目內容的重點放在要案和大案,忽略了很多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案子小但很典型的案件。
即使我國國內的社教法制節目擁有六種體現的方法,然而就目前在我國電視熒幕上主要還是以案講法、紀實刑偵這兩種類型的欄目為主。幾乎所有的節目都是通過紀實、講故事的方式對案子進行敘述,并且在敘述的過程中對該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落實宣傳法律知識的目的,然而在宣傳的形式上是較為單一的。盡管是一個類型的節目,但不同節目在制作手法、表現方式以及帶給觀眾的感覺上都是差不多的,毫無新意。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國電視制作者的觀念所造成的。首先,如果哪個電視臺的法制節目有著良好的口碑和收視率,那么其他電視臺、節目的制作就會爭先恐后的進行模仿。其次,盡管是在一個節目組內,有工作人員片子剪輯的好、效果好,那么其他工作人員在工作的時候就會模仿他的做法。最后,就變成了社教法制節目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毫無新意的情況,忽略了節目應該有多元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
對節目內容中的案例應對信息內容進行豐富并且仔細挑選,不僅要充分的展現我國傳統電視媒體的優勢,還要對法律內涵所具有的抽象程度進行較好的把握。所挑選的時間需要是較為有特點的,然而也要規避過于獵奇、過于抽象,沒有可視性強、直觀性強的資料素材。制作人員可以在兩個方面進行選題。首先在對我國公、檢、法進行關注的時候,也要對我國其他部門進行關注,如人大、政委等部門都可以劃在報道范圍里。節目所涵蓋的內容也可以是多方面和多層面的,可以涵蓋我國以及國外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其次是在發現并關注現階段案子的同時,可以對案件進行歷史方面的延伸。對國內國外在過去發生的與其相似的案件,盡管是歷史、盡管沒有偵破,但同樣也可以抓住人們的眼球和注意力,并且還可以讓節目變得擁有歷史感。
伴隨著我國電視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各樣的節目形態以及藝術形態向著融合的方向發展著,社教法制節目的形式和形態的創新以及變化也需要不同電視手段的融合,例如:演播室談話、評書藝術、電視紀實表現元素等等各種不同的傳播方法和形式,這些方法成就了各個欄目獨特的風格以及鮮明的個性。現階段,我國國內社教法制節目的形式有法制紀錄片、法制資訊節目、法制談話節目、法制專題類節目、法制益智類節目,然而其中法制益智類的節目現階段單單局限在法律知識判案競猜以及知識競賽這樣兩種形式,還沒有真正的進行深入的開發和研究。而國外電視法制節目形態豐富多樣,比如有模擬法庭、法制真人秀、法制游戲等式樣,每種形態的環節設計又極具特色和差異性,以避免同質化。
我國社教法制節目不應該是單一的目標,除了對于法律進行普及和宣傳的目的之外,還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娛樂的目的,為我國人民群眾提供能力所及的法律服務等等。運用故事化的手段和方法讓我國節目的語態更加通俗化,敘事更加的藝術化,表現更加的趣味化,所站在的視角更加平民化,對于法理的探索更加的游戲化。
[1]付利霞.地方臺法制節目創作瓶頸與改善策略——以泉州廣播電視臺《法制連線》欄目為實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7):259-260.
[2]王柏慧.縣級媒體如何辦好法制欄目[J].新聞研究導刊,2015,6(09):112.
[3]楊文斌.電視法制節目:根在“法”,貴在“引”[J].傳媒,2010(08):65-66.
[4]穆晶.電視法制節目的形態及表現手法[J].記者搖籃,2009(11):64.
[5]田玉富.電視法制節目的突破與創新[J].當代電視,2009(06):62-63.
[6]陳姚竹.中國電視法制節目故事化敘事特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鄧勇.電視法制節目如何提高法制含量[J].電視研究,2005(0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