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楠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橋梁,對語言進行有效地利用對一個國家教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國以普通話作為我們的共同語言,而各個地方的方言文化都屬于這類語言體系中。廣播電視媒體作為當前我國大眾傳媒的表現形式之一,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相應的引導性作用。現階段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運用普通話進行節目主持符合社會文化發展的要求,但是地方廣播節目運用方言進行電視節目的主持,也更能凸顯出地方的文化特色,使得廣播節目的內容受到更多階層群眾的關注[1]。
我國相關的法律也明確地規定了相關媒體可以在合法的情境下對于方言進行有效地使用,目前的我國語言發展的結構體系主要是普通話加上地方的方言。所以相關媒體部門在進行節目的主持活動時,要對普通話進行全面的宣傳。此外,我國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方言也需要我們來進行宣傳和保護。語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顯現我國的民族文化,方言也對地域的文化發展起到了相應的促進作用[2]。例如四川省廣播電視臺第二頻道的《方言達人》欄目,提出的口號就是“聽家鄉方言妙趣橫生,看各路達人精彩紛呈,答對六道題, 三千二百元拿回家。”地方傳統媒體通過詼諧幽默的場內場外互動,專家現場解答,以競技的方式鮮活地把原本枯燥的方言文字和知識,通俗易懂地傳達給受眾,起到了很好的寓教于樂效果
當前我國許多地方廣播節目根據節目的內容融入了當地的方言,其節目的效果收到了不錯的反響。地方不同階層的群眾從方言中感受到了家鄉的親切感,從而在心底拉近了心里的距離,使得觀眾對于節目的關注程度不斷提升,這樣長期的發展下去,對于廣播節目能夠起到良好的推廣作用。廣播節目內容的選取大多都是與群眾更為貼近的現實生活,再通過方言的形式進行有效地主持,能夠更全面地加強節目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又如通過賽立信和央視索福瑞的近三年的大數據分析,成都地區落地的中央省市的17家廣播頻率,無論從收聽率排位還是經濟創收來看,成都臺的《全民秀》《飛哥歡樂派》《小剛方言》,四川臺的《匕陽秀》《樂活達人》《方言社會》等節目都是這兩家地方電臺的王牌核心節目。可見方言廣播節目在方言區既叫好又叫座。
當前我國文化發展的進程較快,人們對于文化的審美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形態。語言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當前多元化文化的有效發展,使得多元化的文化受到群眾的關注。我國的廣播節目在一段時間內都是通過普通話進行相關的主持活動,這致使節目的發展更加的枯燥乏味。當前社會發展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較大,通過有效地廣播節目能夠為人們進行壓力的環節,從而達到有效地情感疏通。所以當前廣播節目的主持過程中要堅持以普通話的主持為基礎,再通過方言多樣性的發展特點,讓當前的語言交流環境實現多元化的發展。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發言符合現階段文化多元化發展形式的需要,能夠被更多的階層群眾所接受。
在現階段的廣播電視節目中,通過主持人方言化的主持能夠營造出一種平等相處的形態,使得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從而使得方言對于人們的影響不斷加深。有效地使用方言,能夠使得詞句語言的表達更能夠有效地激發內心情感心靈的交流,使得節目的傳播獲取預期的效果。主持人以本土的方言進行主持,能夠有效地發揮自身思維的反應力,從而提升節目主持的信心,使得節目能夠被更多的群眾所接受,自身的感染力也能有效地提升。2005年成都電臺文化休閑頻率推出方言欄目《錦官城閑話》,該欄目雖然每期只有短短的五分鐘,但節目抓住成都本土的靈魂,請到四川本土六十多歲的方言主持人王鍵,用地道的老成都話閑談成都老地名、老風俗、老物件、老文化。麻辣風趣的語言風格、原汁原味的成都腔調讓這個節目長盛不衰。欄目除了傳統播出外還借助國家“村村通”“村村響”工程借風使力,將十多年積累起來的音頻刻錄成精美的光碟在成都三千多個行政村的廣播文化站每天輪番播出。不僅提高了欄目的傳播效果,還讓方言欄目更接地氣融入城鄉居民生活。
方言在廣播節目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地彌補普通話主持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但是許多地方廣播電視臺盲目發展方言主持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廣播節目自身發展的質量。方言廣播節目面向的是本地區的廣大群眾,如果單方面地采用方言來進行節目的主持,使得節目的受眾傾向就單純地變為本地的群眾,而一部分非本地的群眾便對此類節目失去了關注的興趣。所以相關廣播電視部門要分清方言在廣播節目中運用的程度,要從節目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不能只顧一時的收視率追求,使得節目喪失了應有的質量[3]。成都新聞廣播的新聞脫口秀欄目《全民秀》的主持人就以普通話為主,在段子的包袱和梗等環節,為了營造搞笑親民的氛圍,就需要適當地使用四川成都方言。亦或是根據新聞人物的籍貫主持人盡量模仿方言表述,及時不到位也能產生笑料。
對于方言在節目中的融合要堅持相應的發展目標,充分挖掘方言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對自身的文化特色進行有效地整合,使得節目更具有地方性的色彩。節目主持人的個人素質對于節目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作為廣播節目的主持人,要融入方言的主持方法需要切實提升主持人的專業素質以及地方文化素養,使得主持人的各項主持活動更加規范化[4]。成都電臺在這方面有自己的辦法。首先,強化主持人專業技術的提升。在總編室的牽頭下,除了有專家組隨機抽查聽評,還組織主持人每月對節目做總結學習,提交學習報告。另外與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大學等高校新聞院系保持合作,提供有參考性的四川方言和普通話對比資料。讓外地籍貫的主持人能在成都對于四川方言“能聽”“能說”“能理解”。
總而言之,當前廣播節目主持過程中融入地方性的方言對于提升節目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相關部門要在構建自身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充分構建出自身的品牌特色,使得地方的傳統文化能夠以方言為載體在廣播節目中進行有效地積淀,從而實現地方文化與廣播文化的共同發展。
[1]張明,李星星.陜西方言廣播電視節目可持續發展研究[J].今傳媒(學術版 ),2015(4):38-41.
[2]劉子琦,姚喜雙.淺析普通話與方言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使用[J].語言文字應用,2012(3):74-80.
[3]林海燕.方言在大眾傳媒中傳播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現代交際,2016(22):129-130.
[4]陳蕓.潮語方言節目的優勢和前景 [J].視聽,2014(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