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李娜
多品牌新能源車停售1月部分車型銷量為“零”
撰文/N.E.S 李娜
在新能源補貼政策尚未落地之際,車市一度出現“只訂不賣”的尷尬局面。日前,有媒體爆料稱,北京新能源汽車全面停售,瀕臨到期的指標面臨作廢的風險。對此,《新能源汽車新聞》進行了調查。實際上,所謂的停售其實是車輛暫時無法上牌。

由于市場處于補貼“空窗期”,導致1月份市場表現十分慘淡。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數據統計,今年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6889輛和5682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9.1%和74.4%,這一成績可謂兩年來歷史最低。
不僅如此,1月份,江淮、吉利、比亞迪等多家車企的部分新能源車型銷量均為“零”。北汽新能源等其他主流車企雖有銷售但表現甚微,環比、同比均驟降。雖然年初新能源汽車產銷“回落”是個不爭的事實,中汽協也曾一度強調這份數據并不具備代表性,但環比數據較此前差距如此之大、車企暫無銷量卻也實屬罕見。
究其原因,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最大的問題在于市場處于補貼“空窗期”。新國補政策于去年底才正式公布,而地方補貼又未能落實,直接導致消費者不敢買、廠家無法賣車的窘境。《新能源汽車新聞》為此走訪了多家新能源車市經銷商,面對當前市場狀況,他們同樣十分無奈。北汽新能源汽車銷售人員告訴《新能源汽車新聞》:“目前,北京市雖可以銷售,但是受到地方補貼未落實等因素的影響,所售車型暫時無法上牌,預計2月20日之后,才可以到車管所辦理上牌手續。”此外,今年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只能享受6.6萬元的補貼款,而廠家暫時沒有任何優惠活動。
不過,也有一些車企為了更好地挽留消費者,提出內部補貼方案,即廠家出資先行墊付補貼款,讓消費者仍可以按照去年的補貼價格購車。記者走訪時發現,大部分經銷商店已經出現無人問津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補貼新政較上一年直降4.4萬元,即便廠家愿意在補貼空窗期采取先行墊付的方式,實際上是縮減了較大的利潤,并非長久之計。可以說,即便廠家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最終的銷售數字仍讓人大跌眼鏡。
對于依賴政策而發展的新能源車市而言,一旦政策未落實,將直接影響市場的發展。進入新年,新能源車市開始進入“政策頻發季”,而政策上的一波三折也讓車企們苦不堪言。
早在2016年12月,工信部連續頒發第四批和第五批新能源汽車目錄。這些遲來的目錄,被業界視為拯救新能源車市發展的救命稻草。正當車企準備乘勝追擊時,2017年補貼新政正式出臺,并提出了針對新能源汽車所必備的新的技術要求,不僅如此,補貼金額也出現較大落差。今年1月8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簡稱:中機中心)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申報工作的通知”,并要求2016年發布的前五批目錄要重新核定。企業需重新申報目錄,否則無法申請補貼。
在短短一個月之內,政策變化如此之快,對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考驗。作為獲得補貼的關鍵性門檻,一旦車企無法進入目錄,將在市場上徹底失去競爭力。為此,車企們不得不重新申請目錄,期望盡快獲得補貼資質。
1月23日,2017年第一批車型推廣目錄發布,由于涵蓋車型較少,仍有部分車企無法進行銷售。此外,即便有車型進入新目錄,迫于公布時間問題,導致企業無法在1月份發力。

日前,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目標被剛剛確定。據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最高可實現80萬輛,保守預計可達70萬輛。”她表示,今年新能源乘用車的消費將進一步增強,預計占比將實現70%,最終實現新能源乘用車與商用車的比例達到8:2。此外,300公里至400公里續航里程的車型將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按照市場的發展規律來看,第一季度銷量將出現明顯的下滑。隨著地方補貼等政策不斷落實,市場將趨于回暖。中汽協副秘書長葉盛基同樣認為,隨著補貼政策的逐漸落實,新能源車市將在后期實現突破。
去年,中汽協預計新能源車市年銷量目標達到50萬輛。實際上,最終成績則實現了突破。不過,今年市場情況較去年更為特殊,對車企的考驗也更為嚴峻。隨著補貼退坡政策的逐漸落實,也倒逼企業不得不面對后補貼時代的市場爭奪戰。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對于最終銷量仍存在諸多的可能性,究竟能否實現目標,還需等待補貼真正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