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李娜
新能源車市再掀波瀾工信部再開騙補罰單
撰文/N.E.S 李娜

2月4日,工信部針對存在騙補行為的新能源車企再開處罰單,公布了對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唐山客車有限公司、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上海申沃客車有限公司、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有限公司、重慶恒通客車有限公司共7家新能源車企的處罰決定。處罰單中明確表示,撤銷上述7家汽車制造商生產產品的公告,取消其相關騙補產品的生產資質,同時撤銷上述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的資質,并對上述各企業提出2個月期限進行整改。
早在去年12月份,工信部公布了5家新能源汽車騙補企業名單。此次處罰決定的公開,給業界造成不小的動蕩。截止到目前,共有12家新能源車企列入黑名單。隨著兩批目錄相繼公布,這也意味著國家加強了打擊騙補的力度,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正式進入“處罰期”。
此前,有媒體曾爆料共有93家新能源汽車企業被調查,其中涉事企業高達72家。而目前僅公布十余家企業,如果該名單屬實,屆時將有更多的騙補企業將被公之于眾。自2009年開始,國家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推廣實施補貼政策,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達到334.35億元。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利好政策卻滋生出一系列的騙補行為,給市場帶來不小的影響。
尤其在2015年,企業的騙補行為變得更加猖獗,隨著補貼退坡政策的制定,迫使車企在年底前加大銷量,進而換取高額補貼。據數據統計,2015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3萬輛,同比增長3.4倍。其中,12月份銷量更是達到8.4萬輛,同比增長2.5倍。不健康的發展所造成的市場激增,最終帶來的卻是自食其果。
嚴查騙補行為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不過,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涉及騙補的企業以及金額,遠超此前的想象。而自從國家釋放嚴查騙補的消息以來,給存在騙補行為的企業帶來不小的恐慌。從銷售數據上可以明顯看出,前三季度銷售較為平穩,而第四季度受到補貼退坡政策的影響,年底市場增量明顯。
此外,受騙補影響,2017年的補貼政策也進行了重新制定,其中商用車的補貼調整最為明顯,最高下滑40%。加之補貼退坡以及地補不得超過國補的50%,使得補貼金額較去年有了更大落差。在行業內部人士看來,這將是治騙補的一種有效手段。不僅如此,補貼退坡或倒逼企業實施更有效的成本方案。
可以說,正是由于騙補事件浮出水面,讓原本混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進行了翻天覆地的大換血,市場發展逐漸步入正軌。
不得不承認,騙補事件其實反映正出我國在政策制定和監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導致騙補企業有機可乘。雖然目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市場進行整頓,但與此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此前,在補貼方案中,主要依據續駛里程作為補貼標準。不過,新的補貼方案較上一版本做了較大的改進。首先,國家提出了改變補貼款的撥付方式,從原來的事前撥付改為事后清算,并加強了對企業產品的一系列審核。此外,提高了技術門檻、設置補貼上限,防止出現地方補貼標準過高的現象。值得關注的是,新補貼方案還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適當提高新能源車型目錄條件,車輛的使用情況同樣列入考核標準。趨利避害,發揮補貼的正向作用,通過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的兩種方式,斷絕企業的騙補行為。
今年,將是整治騙補行為的關鍵年。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下一步將與財政部一起研究補貼調整政策,提高企業和產品進入的門檻,完善補貼資金的申報程序,同時加強對新能源汽車銷售使用環節的在線監管,用這些辦法來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騙補難有藏身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