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批新能源汽車目錄公示新目錄應該怎么進?
撰文/N.E.S 楊朔
近日,北京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心情可謂坐上了過山車。在新能源補貼新政以及目錄重審的雙重作用下,今年1月份開始,北京市內的4S店新能源車銷售就已經是停滯狀態,出現了一種“想買買不著”、“有車沒法賣”的局面,而部分中簽指標則面臨著到期作廢的窘境。

去年年底,《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發布,對申請補貼的新能源汽車提高了要求,從整車能耗、續駛里程、電池性能、安全要求等多方面提高了財政補貼準入門檻,對“騙補”行為嚴防死守。隨后,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進行重審。
1月23日,2017年第1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正式發布,共有39家企業的185款車型入圍。但與去年已經公布的五批《目錄》相比,車型只占其十分之一。大批尚未進入《目錄》的車型,即便售出,車管所也不會為其上牌。
同時,與國內其他大多數地區直接參照國家“大目錄”不同,北京市會在“大目錄”的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況圈定出一份“小目錄”,即《備案信息》。無論買車上牌還是享受補貼,北京消費者都要依據北京的“小目錄”。據《新能源汽車新聞》調查發現,受到北京新能源汽車備案目錄調整的影響,從今年1月份開始,北京的新能源汽車銷售處于停滯狀態。截至記者發稿時,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向外界公示了首批部分申報備案企業及產品信息,入圍的只有9家企業的17款車型。而目前也僅僅是公示,具體何時才能正式確定尚未可知。
那么上述被多次提及的《目錄》到底是什么?其實,它的全稱是《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目錄》。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正常銷售非常依賴于兩級補貼和兩級目錄的落地。不要小看這個“小目錄”,這關系到了車企在北京銷售的車輛是否能夠正常獲得地方補貼,順利地將銷售工作進行下去。今年1月23日,工信部發布了《2017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新目錄出爐的同時廢止了前5批推廣目錄。雖然此次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有155款車型在去年已經進入目錄,但在地方推廣目錄未出臺之前,仍然不能落地銷售。據介紹,在中央對新能源汽車目錄重審后,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備案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規定,自發布之日起,2017年以前在本市完成備案的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需重新核定,原備案信息不再作為享受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車單獨號牌配置及市級財政補貼政策的依據。
此次備案信息除了要求備案產品必須在北京以外的城市銷售過之外,還對企業的誠信體系、售后服務、監測工作、動力電池回收、安全事故應急處理等方面提出要求。對于產品本身,協會也提出了硬指標,要求未發生因產品缺陷導致的安全事故,動力電池、電機、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的相關產品兩年內未發生因產品缺陷導致的重大安全事故。滿足上述條件的企業,可以將旗下符合要求的產品申報至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從而進入目錄,但發現存在重大技術隱患,或引發重大事故的車型,將給予該車型或廠家退出目錄的懲罰。

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早在去年就已經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考核工作的通知》,對各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的推廣情況進行考查。《通知》明確要求,對已經出臺地方標準和目錄的城市,開展清理和取消違規政策措施的工作。但為何北京還有所謂的備案信息呢?
事實上,北京市已取消新能源汽車目錄,新能源車型只要經過備案就可以在北京銷售、上牌。與上海等其他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一致,實施車型備案是最基本要求,獲得工信部目錄公告并且準備向市場正式銷售的新能源車型基本上都能順利備案。但今年的備案信息顯然更加嚴格,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景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不能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試驗場地。在他看來,騙補名單內的企業顯然不能進入北京,同時,安全、質量、服務是檢驗車企能否進入北京的重要標準。北京作為首都,同時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示范城市,所銷售的車輛必須更加優選,而不是為了進行地方保護,所以不存在與國家規定沖突的情況。
在北京市個人新能源指標如此“搶手”的背景下,政策的時刻跟進就顯得十分必要。北京新能源小客車產品備案信息目錄何時出臺還沒有確切時間,但是從其規劃的方向可以看出,從今以后,部分新能源車企還想如以往“糊弄”新能源汽車市場和政府,將是不可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