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新
這幾天,山東聊城于歡案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的“刷屏效應”,再次展現了網絡時代輿論參與司法的“壯觀”景象。輿論的一邊倒質疑,使我們看到在當下的中國,司法案件尤其是敏感司法案件越來越無法回避輿論這一基本事實,也引發網絡時代輿論與司法關系的諸多思考。
一般來講,輿論與司法之間存在互動,是任何社會都會有的正常現象。司法判決要引領輿論、平息民怨,樹立社會不斷前行所需要的行為規范。而輿論也需要以特定方式,展現其對司法活動的參與、贊成甚至反對。只要二者之間能夠保持適當的平衡,輿論就不會越界,給正常的司法活動設置障礙,使司法偏離正常的軌道,而司法也能夠以其專業、理性之精神,源源不斷地發揮“定紛止爭”的作用,并在過程中獲得輿論認可。
維持正常的輿論與司法的關系,需要司法活動在既有規則的指導和約束之下,按照流程輸出能夠對人的行為起到規范指引作用的司法判決。而司法機關要做到這一點,同樣需要輿論對司法活動和司法活動的結果表現出應有的尊重。因此,才有了“司法的歸司法、輿論的歸輿論”。如果輿論執意要影響司法,要將理性而權威的司法活動踩在腳下,那么法治將蕩然無存,每個人的生命財產等權利便會處于“狼與狼”的狀態,誰的權利都無法保障。無論是200多年前大革命時期的法國,還是“文革”時期的中國,人類都經歷過類似災難。
在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有了像報紙、電臺和電視臺這樣的大眾傳播媒體之后,輿論借大眾傳媒影響正常司法審判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輕則對法官和陪審員在案件審判過程中的思維和判斷造成不必要的影響,誤導案件審判,導致個體獲得公平審判的權利受到嚴重損害,重則引發局部甚至是全國性騷亂,在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的同時,瓦解人們對司法的信任,削弱社會共同體同舟共濟的價值和情感基礎。
這也是現代人類社會不斷增多和完善的法律規則體系,為輿論與司法,尤其是作為貫通二者的大眾傳媒設置眾多邊界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輿論需要通過大眾傳媒看見正義被實現的過程;另一方面,法律又需要避免媒體對案件過分炒作而導致輿論對司法的“非禮”,使輿論和司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保持有序和良性互動。在大眾傳媒作為輿論與司法的溝通平臺被網絡平臺逐步取代的過程中,更需要用法律或其他手段為輿論適時降溫。因為相較于大眾傳媒,普通民眾更容易在互聯網上發聲,更容易將自己樸素的正義觀匯成汪洋大海,也更容易改變輿論與司法間本應有的平衡。▲
(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教授)
環球時報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