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網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更新完結,觀眾們對這部探險故事的熱情追逐也暫告段落。觀眾離場之時,正適合從業者將這部劇放在行業發展的軌跡中再做觀察。這部劇的創新嘗試和風險規避都值得分析,能為后來者提供有益借鑒。
審查尺度的參照版本
《鬼吹燈》《盜墓筆記》兩部系列小說都是有多年積累和廣泛讀者基礎的IP,相關影視劇改編卻近幾年才陸續問世,原因比較復雜,毋庸諱言,審查是其中重要一項。我國電影、電視劇、網絡節目等的內容審核標準中都有“不語怪力亂神”的要求,對參與審查的專家而言,放行盜墓題材無異于把風險留給自己。因而這兩個廣為人知的IP難以呈現在熒屏、銀幕之上,也是自然而然。
受益于網劇“自審自播、先審后播”機制,在IP概念大火的2015年,網劇《盜墓筆記》制作方和播出平臺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該劇的面世,讓業界、學界、管理層和觀眾都經歷了從認識到接受的過程,隨后電影《九層妖塔》《尋龍訣》《盜墓筆記》,以及電視劇《老九門》才陸續問世。盡管網劇《盜墓筆記》上線后經歷了下線整改,但恰恰是整改再上線的過程,讓業界獲得了摸索審查尺度的參照。
網劇《盜墓筆記》帶來了愛奇藝會員數量的激增,但作品本身讓觀眾記住的更多卻是五毛特效、浮夸演技,以及“上交國家”這種簡單粗暴的對審查要求的敷衍。隨后的幾部電影,受制于時長,大都選取原著中的片段,抑或僅借用原著中的人物和劇情元素進行再創作。相對于劇情,電影的賣點更多是對視覺效果的表現。然而劇情演繹的缺失,難免讓作為原著粉絲的“自來水”們對電影頗有微詞,甚至讓原著作者產生了發起侵權訴訟的念頭。
與前兩年的其他幾部同類作品相比,剛剛面世的網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在離奇改編已經引發“審美疲勞”的背景下,大獲觀眾青睞,口碑和收視雙豐收。
“正劇范兒”助力
有網劇《盜墓筆記》的下線重剪在先,《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能平穩播出,并獲得多方肯定,個中原因值得仔細分析體會。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的成功,贏在貼合原著,以及將盜墓題材拍成討喜的“正劇范兒”。相比《盜墓筆記》和其他同類型故事,《鬼吹燈》系列原著小說的敘事基調,本身就具有寫實色彩并充滿年代氣息。網劇版中對探險途中火瓢蟲、火蛇等靈異現象的唯物解釋,人物對白中自帶革命氣息的話語,都源于原著小說,對這些要素的把握無疑是該劇改編的加分項。
在人物形象方面,劇中對主角胡八一的塑造,減少對人物原型“歪心思”的表現,突出其成熟穩重、重情有義的一面,同時又不落于古板,讓人物顯得更加大氣。例如原著中胡八一最初是為追求錢財而“倒斗”,而劇版將胡八一到牛頭山的初衷設置為看望老鄉,將走進金國大墓設置為探訪關東軍要塞時的誤打誤撞等。
畫面也是此類題材作品的風險點之一,《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保持了對玄幻的克制,對細節的打磨,同時運用了討巧的方法降低了審查風險,更讓作品本身增色不少。例如讓“紅毛怪”以呆萌形象客串劇中插播的創意廣告,利用正片廣告反差制造的疏離感,提示觀眾“紅毛怪”只是虛構故事中的形象,降低了“怪力亂神”的嫌疑。
《鬼吹燈精絕古城》自然也有不足,例如人物王胖子在貪財與大義之間搖擺,性格略顯分裂;宏大的配樂與棚內拍攝痕跡略顯違和;人物造型設計從20世紀80年代風切換至時下“潮范兒”略顯跳脫等等。然而瑕不掩瑜,正午陽光的良心制作為盜墓題材指引了積極方向,在觀眾對盜墓故事興致猶在,卻又被一些改編作品傷了胃口的當下,及時填補觀眾期待,為盜墓題材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避免了“題材紅利”的過度消費。
《鬼吹燈》系列網劇今年還有后續,如果可以沿著上述積極的方向走下去,或許能夠進一步激發這個“超級IP”的潛力,不僅讓原著故事更加生動出彩,也能讓網劇這種節目形態借此迎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