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目
【摘 要】“主導-主體”型的中學化學新學課是一種主導活動課。本文以“鈉與水反應”為例,探討中學化學新學課的課堂時間分配情況及其“黃金分割”策略。
【關鍵詞】中學化學;新學課;時間分配;課例分析;黃金分割
一、中學化學“新學課”課堂時間分配課例分析
課堂教學時間是為達成一個課時教學目標所需的教學時間。“主導-主體”型的中學化學新學課是一種主導活動課,科學分配40分鐘的課堂時間是實現中學化學新學課高效的根本保證。如果某分鐘一半以上的活動主體是教師,則為教師主導活動時間;如果某分鐘一半以上的活動主體是學生,則為學生主體活動時間。
下面以“鈉與水反應”這節新學課為例,分析其課堂時間的分配情況。
從課堂活動主體看,教師主導活動時間為19分鐘占課堂時間的47.5%,包括教師導入新課、提問、提要求、板書、導學、自答、演示、講述等;學生主體活動時間為21分鐘占課堂時間的52.5%,包括學生觀察、思考、動手、猜想、匯報、答問、練習、交流、展示等,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知識主線”的新課改要求。
從課堂導學環節看,引入新課2分鐘,鈉與水反應19分鐘,鐵與水反應16分鐘,鉀、鈣、鎂與水反應3分鐘。其中,學習鈉與水反應時,教師講述并提出學習要求2分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保存瓶中取出鈉、聞氣味、觀察鈉的表面、觀察鈉放入燒杯中與水反應的情況和現象3分鐘,匯報觀察到的現象3分鐘,推測鈉與水反應的產物并說出其依據3分鐘。學習鐵與水反應時,教師提問并提出學習要求1分鐘,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動手設計實驗裝置3分鐘,小組交流、展示設計方案5分鐘,評價設計方案、比較教材的設計方案2分鐘,分組實驗5分鐘,匯報、觀察烤藍3分鐘。學習鉀、鈣、鎂與水反應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金屬活動順序表”推測其反應程度、出示視頻1分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推測、觀看鉀與水反應的視頻、比較金屬與水和酸反應的實質2分鐘。
從課堂活動要素看,創境探思18分鐘,包括教師引入新課、播放視頻、提問激疑、出示要求、指導實驗,學生動眼觀察、動手設計、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動腦猜測、動腦答問等;點撥歸納9分鐘,包括教師點撥、引導、自答和學生說出鈉與水反應的產物上氫氣的推測依據,總結鉀、鈣、鎂與水反應的規律,以及金屬與水和酸反應的實質;自檢互評7分鐘,包括學生答問、書寫、交流、匯報、評價、展示等;拓展遷移6分鐘,包括鈉與水反應的產物是不是氧化鈉、過氧化鈉,鈉與水反應、鈉與酸反應的實質的比較,以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再次觀察,并聯系本地生產生活實際了解“烤藍”。
從“黃金分割”看,教師主導活動時間與學生主體活動時間之比為19:21(即0.905,大于0.618),學生獨立主體活動時間與教師主導活動時間之比為11:19(即0.578, 小于0.618),說明教師主導活動時間偏多,學生主體活動時間略少,建議教師適當分配一些時間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無論對錯都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這節課教師提了10個左右問題,教師自答6個,學生回答4個,學生沒有提出一個問題。“如何驗證產物是氫氣?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什么?鈉與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4個問題,學生回答較好。“產物可能是氧化鈉嗎?產物可能是過氧化鈉嗎?鈉著火怎么滅火?”3個問題,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只好自問自答,并說“你們還沒學。”有一位學生回答“鈉著火時,用二氧化碳來滅火。”教師只輕描淡寫地說“不能,以后會學。”
二、中學化學“新學課”課堂時間的“黃金分割”策略
黃金分割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或1.618∶1。根據黃金分割原理,將40分鐘分割成24.72分鐘(即40×0.618)和15.28分鐘(即40×(1-0.618)兩部分。同理,將24.72分鐘分割成15.28分鐘(即:24.72×0.618)和9.44分鐘(即24.72×(1-0.618)兩部分,將15.28分鐘分割成9.44分鐘(即15.28×0.618)和5.84分鐘[即15.28×(1-0.618)]兩部分。
中學化學新學課必須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任何課堂管理的行為和與導學活動不直接相關的活動都是耽誤課堂時間的行為,能夠避免一定盡量避免。對于40分鐘的課堂時間,30.56分鐘是教師主導活動時間的臨界時間。有時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教師的主導活動時間可能縮短也可能延長,但不能少于21.12(即15.28+5.84)分鐘也不能超過30.56(即24.72+5.84)分鐘,最好為24.72分鐘。學生獨立活動時間不能超過18.88(即40-21.12)分鐘也不能少于9.44(即40-30.56)分鐘,最好為15.28分鐘。也就是說,教師在“21.12-30.56”分鐘的時間區間內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9.44-18.88”分鐘的時間區間內體現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活動時間主要用于設境、引導、啟發、提問、講解、點撥、歸納、總結、拓展等活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時間主要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答問、讀書、思考、練習、討論、消化、歸納、自檢、評價、遷移等活動,從而主動建構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技能,包括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實踐能力,形成積極情感態度與正確價值觀,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勝道,袁致偉.黃金分割規律與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J].教學與管理,1997(5):40-41
[2]李飛飛.化學課堂教與學的黃金分割點的教學策略[J].廣東教育,2014(4)
[3]李德全,楊正強.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4]伍葉琴,卷志輝.論課堂教學時間存在的理性與優化[J].教學與管理,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