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箐
學校教育已經悄無聲息地進入了全新的“三獨”時代 獨生子女學生、獨生子女教師和獨生子女家長在中小學校園里“會師”。當然獨生子女都存在著很多問題,也無意引發了許多的矛盾。
現象一:
學生小奇(化名)學習成績不錯,平時在班上表現很活躍,有一次因為調皮把門踢壞,于是老師把她批評了一番。但是家長第二天就來到學校交涉,認為老師的這樣做傷害孩子的心靈,大家互不相讓,最后此事鬧到校長那里,幾經調解,方才平息。
現象二:
學生小輝(化名)從小對學習沒有興趣,家長對他也沒轍。發展到最后,因為作業沒做完,小輝就不愿意上學。而溺愛孩子的家長竟還幫著找借口向老師請假。看著這樣的情形,老師比家長著急,于是約請家長到學校面談,讓小輝也站在邊上聽。不料家長提出抗議:“我們坐著,讓孩子站著,這是不尊重孩子!”老師一番好心被誤解,一時咽不下這口氣,不由和家長爭執起來,并要找校長去評理。
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這可能是家長和老師矛盾升級的原因。而家長和老師也都是獨生子女,當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獨一代的老師知識豐富,上課也風趣幽默,很受學生歡迎。但有時候,學生也會“欺負你沒商量”,把年輕的小老師折磨得夠嗆。
一、獨一代家長與獨一代老師存在矛盾
獨一代”家長和學校老師的關系變得緊張,這與家長學歷水平普遍提高有關。一些調研顯示,“獨一代”父母對于“獨二代”子女的教育質量和期待程度要比他們的父輩高得多。
隨著家庭經濟條件逐步改善,很多“獨一代”家長不僅在學歷和見識上都不遜于教師,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深受西方教育觀念影響,主張讓孩子在自然狀態下成長,家庭教育也漸趨民主。更有一些家長對于同是“獨一代”老師的能力抱著懷疑和不信任態度,好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些老師,總是放心不下。有很多的家長經常會拿出他們的所謂的西方的教育方式來與我們交流。有的辦法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女的群體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獨一代”家長和老師的形象。所以想要改變這種關系的話老師和家長之間除了相互的信任更多的是尊重,很多家長其實不尊重老師,從心底里不認為老師有什么了不起,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像從前一樣對老師百般尊重,甚至說是服務性的行業,究竟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協調好家長與我們的關系,這讓我們這些80后的新老師也時常反思。
二、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剛剛脫下學生裝就開始做老師的獨生子女,角色尚未轉換過來,在教育教學方法上,特別是在遇到與他們想法不一致的事情時,常常會難以接受,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是非常妥當,沉不住氣,不能冷靜處理問題,愛發脾氣,我行我素。這是獨生子女教師常見的弊端。
因為現在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大多數是一帆風順的,受挫能力教弱。同時,由于他們從小受到過分的關心,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習慣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我校今年新分來的一位女大學生,經面試和查看相關資料,素質相當不錯。前不久,因一件小事情沒有得到家長的理解,被家長搶白了幾句,第二天就沒來上班,給她打了2次電話,不接。直到教學副校長給她打電話才接聽,但是托詞說身體不舒服,休息了兩天。
家境優越導致獨生子女教師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
面對這些問題,獨生子女老師能夠做的就只有加強自身學習,同時也多向家長取經,不能得到家長的信任就灰心喪氣,經驗是要靠時間來積累的,我們的年輕教師光得到學生的喜愛是不夠的,也要調動起家長的積極性,讓家庭教育和學校的教育融合一起。
還可以把問題帶回辦公室進行“專家會診”,讓資深的老教師支招,再進一步解決問題。
三、先擺正位置再育人
獨生子女老師應該將自己以前習慣的“被動”盡快轉換為“主動”。因為自己是獨生子女,所以上班前,甚至現在,一直得到長輩和親戚朋友百般呵護、寵愛有加。也導致他們樂于這樣被動地接受身邊的事物,哪怕是被人教育或是批評。但是,現在走上了工作崗位,而且是比較特殊的教育行業,獨生子女老師就應該盡快地將自己的角色轉變過來。因為,你們面對的是學生,面對的是另一群“被動”的人,如果老師還處于被動的狀態,那么,肯定會出現矛盾,甚至是錯誤。另外,作為老師,更要盡快改掉獨生子女身上那些特有的毛病,比如無法獨自承受壓力、無法獨自判斷、無法獨自解決問題等等。
獨生子女不是某種“標簽”,他們身上獨有年輕人的朝氣,也不乏細致和責任感。作為學校,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刻意采取一些措施對他們進行磨煉,多參加“實戰演習”,多讓他們走進課堂,多面對一些困難,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學會和同行、家長、學生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