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群
摘 要 從課題研究意義出發,詳細分析了杉木多代連栽對林地土壤肥力的影響,并綜合整理試驗結果,旨在為杉木林管理人員提供有價值的試驗參考。
關鍵詞 杉木;多代連栽;土壤肥力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35
1 研究杉木多代連栽對林地土壤肥力影響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增長,林業管理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創設切實有效的林木管理機制,需要結合有效的試驗措施,借助鄰近分布以及母巖一致的多代連栽杉木標準地,研究其對土壤肥力、物理性質、生化性質等影響,能進一步降低人工干擾頻率,真正實現杉木種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只有仔細研究肥力的影響要素,才能更好地維護林業發展[1]。
2 研究杉木多代連栽對林地土壤肥力影響的方法
2.1 試驗準備
本文選取的試驗地是廣西藤縣蒙江鎮新民林場,雜木林中主要是木荷,杉木等天然的針闊混交林,樹下的植被有芒萁等[2]。其中,第一代杉木林也被稱為青年林,是在1988年雜木林采伐地上的一年生杉木苗,樹齡約為30年,不僅林木的林相較為齊整,整體郁閉度也符合標準,約為0.85,當時的密度控制在1845株/hm2左右,杉木的平均高度在22 m,胸徑為20 cm。第一代杉木林的林分蓄積量約為650 m3/hm2,林下的植被覆蓋率達到20%。第二代杉木林和第一代毗鄰,是1989年第一代杉木林采伐跡地上由實生杉木苗組成,樹齡為29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保留了某些不規則的樹樁萌芽條,形成了實生林和萌芽林共生的狀態。林木的基本林相較為齊整,郁閉度保持在0.85,密度上升到2005株/hm2,其林木的平均高度在17 m左右,胸徑約為18.2 cm。另外,第二代杉木林的林分蓄積量約為500 m3/hm2,林下植被的覆蓋率有所上升,達到40%左右。第三代杉木林距離第一代和第二代約為800 m,是1990年在二代杉木林采伐跡地上用實生苗組成的,也采取的是二代杉木林的形式,形成實生樹苗和萌芽共有的林分組成結構,樹齡約為29年,但是林相并不十分整齊,郁閉度有所下降,約為0.65,杉木保留密度約為2 048株/hm2。林木的樹高約為16 m,胸徑17.8 cm。
2.2 試驗方式
試驗人員在一代杉木、二代杉木、三代杉木的林內中坡地段設置五塊標準試驗田,并在雜木林內設置相同尺寸試驗結構,在每個標準地內設置S形的布點結構,在一年內四季分層取土樣,主要為0.20 cm層和20~40 cm層,多點混合。并且測量試驗田的水分物理性、養分、腐殖質和土壤生化活性,著重測定土壤肥力PCA排序,利用唐守正編制的計算機程序分析其土壤肥力,并對不同代杉木林的數據進行分別校對和登記[3]。
2.3 試驗參數
第一,土壤生活活性,利用平板法集中測定土壤內的細菌、真菌、放線菌、氨化細菌等,用土壤培養法測定土壤的固氮能力以及氨化作用強度,并且利用Warburg呼吸法測定土壤呼吸作用的強度[4]。
第二,土壤養分,主要是測定全氮元素、水解性氮元素、速效磷元素、速效鉀元素、交換性鹽基離子組成。
第三,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重要的指標參數,不僅僅是植物生長的必需要素,也參與土壤中各個物質轉化過程。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杉木混交林的水分要高于杉木純林,特別是土壤的表層中含量較為明顯。
3 杉木多代連栽對林地土壤肥力影響的結果分析
在測定土壤肥力影響的過程中,試驗人員要利用相關指標,其中包括0.00 1 mm以下的粘粒、0.01 mm以上的物理性粘粒、分散率、團聚度、0.25 mm以上的水穩性團聚體、結構體破壞率、容重、總孔隙度、非毛管孔隙、最小持水量、有效含水量、pH值、CEC、真菌、放線菌、轉化酶、氨化作用等參數。通過土壤酶活性、土壤生化作用強度等參數,能系統化分析土壤肥力。
另外,對杉木純林和雜交林的土壤水分也進行了數據統計,三代杉木純林20 cm-40 cm有機質含量1.338%、全氮0.058%、全磷0.037%、水解氨每千克82.2 mg、速效鉀每千克91.2 mg;三代杉木純林0-20 cm有機質含量2.165%、全氮0.093%、全磷0.048%、水解氨每千克
106.6 mg、速效鉀每千克103.5 mg;雜木林20 cm-40 cm有機質含量1.514%、全氮0.075%、全磷0.041%、水解氨每千克89.7 mg、速效鉀每千克93.8 mg;雜木林0-20 cm有機質含量2.576%、全氮0.116%、全磷0.057%、水解氨每千克124.3 mg、
速效鉀每千克109.4 mg[5]。通過數據的比較,三代杉木純林的表層土壤水分低于雜交林,因此,減少人工干擾和增加林木種類,能實現樹種混交和土壤肥力維護。
一代杉木土壤20 cm到40 cm土壤的肥力為4,二代杉木土壤20 cm到40 cm土壤的肥力為6,,三代杉木土壤
20 cm到40 cm土壤的肥力為8;二代杉木土壤0到20 cm土壤的肥力為2,三代杉木土壤0到20 cm土壤的肥力為7,雜木林土壤0到20cm土壤的肥力為5。通過數據分析可知,雜木林由于受到的人為干擾較少,整體群落的組成成分較為復雜,更加滿足合理化生長的需求,對土壤結構的維持較好,土壤的供水性能以及和營養元素的供給水平更高。二代杉木林替代一代杉木林后,杉闊混交林對于枯枝的利用效率較高,實現了杉木的生長,解決了生產力下降的問題,整體生長態勢較好,而三代杉木林土壤肥力有所退步,導致整體生長情況并不好。因此,杉木林不宜多代連栽,可以采用輪栽等方式,尋找更加有效的比例配備方式,改善林地的情況,提升林地利用效率,真正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除此之外,三代杉木林采伐跡地上營造純杉木林,會導致土壤的容重逐漸下滑,且整體種植效果要低于雜交林。要想提升整體肥力情況,就要對土壤養分情況進行有效處理,不能盲目多代連栽,而是需要采用合理的雜交林模式,維護低力和提升土壤肥力,在滿足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實現資源長效發展[6]。
4 結語
多代連栽杉木林的傳統方式需要得到有效處理,相關項目管理人員要建立動態化的管理方案,進一步提升林地地力的綜合能力,建構切實有效的管控措施,在避免土壤肥力大量流失的基礎上,積極拓寬思路,一定程度上實現整體杉木林業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羨芳,陳光水,高人,等.杉木多代連栽地營造杉闊混交林碳庫與碳吸存[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2(2):99-103.
[2]陳愛玲,林思祖,陳世品,等.杉木連栽地上閩楠與杉木林分凋落物特征比較[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6,26(4):289-293.
[3]陳愛玲,林思祖,何宗明,等.杉木多代連栽地長期輪栽柳杉后凋落物的動態[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7(5):455-459.
[4]楊玉盛,俞新妥,邱仁輝,等.不同栽杉代數根際土壤肥力及生物學特性變化[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3,5(3):254-258.
[5]羅云建,張小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連栽地力退化和杉闊混交林的土壤改良作用[J].生態學報,2015,27(2):715-724.
[6]曹光球,陳愛玲,曹世江,等.不同林分類型土壤不同化感型杉木無性系根際土壤酶活性季節變化[J].安徽農業科學,2014,11(30):10717-1072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