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



摘 要 針對泰州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泰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模型,并對泰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實證分析和綜合評價,為政府制定農業科技創新政策提供參考,并為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出對策。
關鍵詞 農業;科技創新;評價;泰州
中圖分類號:F323.3;F22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37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已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的必備條件。當前,我國農業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突破農業發展中的資源和市場等瓶頸,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1]。
近年來,中央出臺的“一號文件”均提及要將農業科技創新放在重要的地位[2]。本文結合泰州農業科技創新現狀,通過建立相關指標體系對泰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科學評價,為政府制定相關農業科技創新政策提供參考,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1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成
本文在查閱了大量農業科技創新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泰州農業發展的實際,設立了科技創新環境、創新發展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效益能力四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一級指標。
1.1 農業科技創新環境
該指標是被評價對象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所擁有的外部力量和基礎條件,它是促進科技創新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3]。該指標設置經濟基礎、基礎設施,即農業總產值、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地方財政收入四個二級指標。
1.2 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能力
該指標是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發明提供的基礎力量,其強弱會直接影響到被評價對象的創新成果產出水平。該指標設置每萬人口中大學生人數、R&D經費、科技論文、教育投資四個二級指標。
1.3 農業科技創新產出能力
該指標是評價被研究對象利用該地區科技及資源優勢來產出科技成果的能力,是一個地區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直接體現,通常可以被用來反映農業科技資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該指標設置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專利數量四個二級指標[4]。
1.4 農業科技創新效益能力
該指標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通過轉化的直接度量指標,是真正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5]。該指標設置農民人均純收入、第一產業貢獻率、糧食總產量三個二級指標。
2 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實證分析
本文在確定權重之前分別查閱了相關文獻和咨詢了泰州市相關專家,按照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得出權重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以下是借助層次分析法軟計算權重以及計算綜合評價指數的過程。
2.1 建立層次模型
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見表2。
2.2 判斷矩陣
(2)判斷矩陣
得到B1~B4的權重結果分別為0.094 0、0.142 8、0.302 9、0.460 3。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中效益能力占的比重最大。
得到B1~B4的權重結果分別為0.0940、0.1428、0.3029、0.4603。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中效益能力占的比重最大。
得到C1~C4的權重結果分別為0.427 9、0.162 6、0.162 6、0.247 0。從表6中可以看出,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最大。
從表6中可以看出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最大
得到C5~C8的權重結果分別為0.192 2、0.384 3、0.122 8、0.300 7。從表8中可以,看出R&D經費的比重
最大。
得到C9~C12的權重結果分別為0.390 5、0.138 1、0.276 1、0.195 3。從表10可以看出,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權重最大。
從表10可以看出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權重最大。
得到C13~C15的權重結果分別為0.198 5、0.454 6、0.346 9。從表12可以得出,第一產業貢獻率的權重最大。
從表12可以得出第一產業貢獻率的權重最大。
2.3 綜合評價指數法
根據建立的農村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即運用綜合指數法分析,分析流程如下。
(1)無量綱處理,將原始數據標準化
(a)
a式子中,pk代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中二級指標ck的標準化值,代表cK的均值,δk為ck的標準差。分別用j,k表示一級二級指標(j=1,2,3,4;k=1,2,3…,15)
(2)計算一級指標評價指數
(b)
b式子中,Ej表示第j個一級指標的指數,ωk為第k個三級指標的權重。
(3)計算綜合評價指數
(c)
c式子中,E表示農業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指數,ωj表示第j個一級指標的權重。
最終從E值來反映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數,越大說明創新能力越強,用此方法來計算泰州地區不同時期的農業創新能力(其中數據標準化是用SPSS描述功能完成)。從表14可得,2011-2015年,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數從-0.856 523 842增加到
0.939 830 239,增長速度較快,農業科技創新作用不斷突顯。其中2011-2013年指數的值大多都是負數,但此后指數均開始從負變正,說明泰州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
3 泰州市農業創新指標評價指數分析
3.1 創新環境分析
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環境評價指數由2011年的-1.048 726 035上升為2015年的0.711 595 651,上升速度非常快,盡管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創新環境權重最小,但它能夠反映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底蘊和外部環境的可靠性。
3.2 創新發展能力分析
農業創新能力對于創新發展能力的反映更加敏感,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能力評價指數由2011年的-1.288 419 023
上升為2015年的1.031 568 399,整體呈增長趨勢。創新發展能力包括研究論文以及教科研投入,總體來看,農業發展所花費得資金去培養人才和投入的研究項目經費,其投入和產出是正相關的。
3.3 創新產出能力分析
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產出能力評價指數由2011年的-0.617 080 277增加到2015年的0.526 391 881,總體上增幅較大,盡管中間年份數據有升有降,但仍然呈現出較強的上升趨勢。產出能力反映在農業機械總動力,用電量,從業人數以及專利數量上,雖然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開始下滑,但是平均到個人的產值是提高的說明農業創新使從業人員能力提升。
3.4 創新效益能力分析
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效益能力評價指數由2011年的-0.840 851 059增加到2015年的1.230 041 668,呈快速遞增趨勢。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從2011年的
11 046元到2015年的16 450元,提高了近50%,遠遠高于通貨膨脹水平。
4 提升泰州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4.1 優化農業資源,建立創新體系
泰州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資源的整合,集聚現有農業資源,如技術、資金、市場和人才等要素,鼓勵農業科研機構與企業、大專院校等開展合作,推動農業科技集成創新。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采用園區示范引導,建成具有典型創新經驗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4.2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泰州市政府要持續加大財政對于“三農”支出的比重,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增長的幅度要大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此外,還要不斷加大對重點領域的農業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和良種補貼力度,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財政保障。
4.3 改善農業科技創新環境,建立金融支持平臺
泰州市政府要不斷完善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動農業金融體制改革,為農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投資條件,積極引導商業投資基金投向農村科技型企業,促進農業科技投入多元化發展。此外,要促進農業企業與金融機構良好合作,開發服務農業創新的金融產品,從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4.4 引進和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
首先,對照泰州市農業發展戰略,制定合理的農業科研人才引進計劃,明確引進人才工作任務,增加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努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以及科技推廣人才。其次,著重培訓種養大戶、農機手、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管理服務人員。最后,加快引進和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4.5 努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首先,健全農業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和管理,使其規模化規范化運營,提升其在生產組織、技術服務、市場開發、品牌創建等方面的經營能力。其次,加快種業創新。依托目前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技術,重點發展具有泰州特色的種植、養殖、農機等新品種。最后,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培育優勢農產品品牌,重點扶持一批農產品龍頭企業。
參考文獻
[1]安巖.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5):7-11.
[2]李洪文,黎東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10):114-119.
[3]溫家寶.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道路[J].求是,2012(2):3-10.
[4]張紅輝,李偉.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動態關聯機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1):149-151.
[5]趙瑞雪,孟憲學,寇遠濤,等.面向農業科技創新的多維知識服務體系構建[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24):5113-512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