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程翠芳
筆者有幸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結對幫扶”教研活動,其中歙縣骨干教師程七龍老師執教的八年級上冊數學《同底數冪的乘法》一課,讓我受益匪淺。
一、“套路”的緣起
“套路”,武術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應當屬于“演法”。舊時稱“套子”或“套”。套路是幾代武術家研究揣摩的精華,在實戰中不斷改進的成果。站在課堂教學這個角度來理解“套路”,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成為“套路大師”,在自己的教師生涯中,也應似武術家一樣傾盡心血,凝聚精華,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改進并完善自己的教學策略,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套路”。并且在關鍵的環節中善于“下套”吸引學生,將學生緊緊“套”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道路上,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程老師的這堂課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
二、給學生設“大套”
程老師上的這堂課是很有套路的,他善于給學生“設套”。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每個教學環節是怎樣預設的,也就說是怎樣給學生設套的。首先是創設情境,套出問題;其次是觀察比較,套出方法;再次是合作探究,套出規律;接著是拓展應用,套出能力;最后是質疑思考,套中解“套”。這五個“設套”的環節,可以說是逐套深入,套套相扣,一套接一套的,足以見得程老師的課堂教學思路是何等的清晰。雖是借班上課,師生間的陌生感卻隨著課堂上風趣幽默的“設套”進程全然消失了,師生相互融合在一起,學生被老師的連環套一套接一套地套住,收入彀中。這就是程老師從整課堂這個宏觀目標上設下的“大套”。
三、給學生下“小套”
我們再來賞析一下程老師是如何給學生下“小套”的。
1.套中設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套”
程老師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套出問題”。PPT展示:“一種電子計算機每秒可進行1012次運算,工作103秒可運算多少次?”這個問題因為數字很大,學生如果沒有預習的話是很難求出正解的,這么大的數字該怎么運算呢?學生很想知道,于是對學生產生了非常大的吸引力,我認為這是程老師在往套中扔了誘餌,將學生引入整堂課的大圈套中。問題呈現后,程老師馬上提問學生,復習了什么是底數,什么是指數,什么是冪。復習的內容雖是舊知,實際上是程老師在下套。很多學生對答如流,都能從回答中找到勝利的快樂。當學生沉浸在快樂之時,教師緊接著拋出第二個誘餌:你能算出1012×103的結果嗎?這時學生被套在問題之中,欲罷不能。學生已經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了,怎能舍得放棄再品喜悅的機會?便各個低頭沉思演算,想最快獲得答案。到這里,創設情境環節就達到了預設的效果,起到了“入套”的作用。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連環套中無法自拔
再看程老師的第二個環節。首先利用PPT展示:根據乘方的意義填空,看看計算結果有什么規律?
(1)25×22= (2)a3×a2= (3)5m×5n= (m、n都是正整數)
這三個題目看似簡單,卻內藏玄機,由淺入深,富于變化:第一個底數指數全是數字,第二個將底數改為字母,指數是數字,第三個底數為數字,指數為字母。雖然是數字與字母的變化,卻是概念的不斷深化,也是數學思維的轉化。這就是套路,由淺入深的套路。同樣我們賞析一下第三個環節出示的幾個例題:
(1)x2·x5 (2)a·a6 (3)2×24×23 (4)32×33×34
這四個例題出發點在于理解同底數冪乘法法則,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不僅是逐步推進,將學生拉入套中,越套越緊,是學生落入教師的“套”中,無法自拔。
四、對課堂教學“套路”的詮釋
程老師的這堂課,從設“大套”到下“小套”,讓學生在經歷“入套解套”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每個小套環環相扣,天衣無縫,充分展現了一個有自己教學套路的課堂教學風采。
所謂教學“套路”,說白了就是教學方法或課堂教學模式。一個有自己教學套路的老師,就一定有自己獨到的教學策略。也就是說我們在每個教學環節實施的過程中要懂得怎樣“下套”,將學生的心緊緊拴住,心無旁騖,緊跟教師的“套路”去求知、去發展。教學套路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日常積累、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的過程,是對自己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個過程注定有十月懷胎的辛勤付出,更有分娩時的陣痛后的快樂幸福。我想像程老師這樣一個具有自己的教學套路的老師,一定有他平時付出的艱辛。
一個有自己教學套路的老師,還必須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程老師在講評例題的時候,語速適中,音量抑揚頓挫,節奏感明顯,不溫不火,切合主題,邏輯性強,魅力顯現無遺。所以每當我們在講臺上揮灑的時候,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能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讓他們不知不覺、快快樂樂的“入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獨有的人格魅力在無聲無息中影響著每一位學生,推動每一位學生默默成長。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舍不得心血套不住學生的心。程老師為了這堂課,肯定是認真謀劃、精心設計過的。從中可以看出,教師應該下苦功,傾心血,去研究、去發現教學中好的“套路”,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課堂教學的“套路大師”,掌控課堂,引領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快樂成長。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