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



位于北非的摩洛哥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在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每一幀關于摩洛哥的畫面都洋溢著法式浪漫風情;在網上,卻也有旅行者因為旅途不快而咬牙忿忿寫下“摩洛哥騙術大全”;而在權威旅行書籍出版商“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眼中,這里又是世界十佳旅行目的地。
對摩洛哥的評價,似乎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樣壁壘分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南部緊鄰撒哈拉沙漠,西部瀕臨大西洋。2016年以前,這個國家的簽證辦理難度在國內位列前茅。不過2016年6月,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宣布中國公民來摩洛哥旅游予以免簽證待遇之后,中國游客終于可以便捷地一掀這顆“北非明珠”神秘的面紗。
如果你喜歡攝影,那這個國家的異域風情與斑斕的色彩都值得你來一探究竟。但在阿拉伯國家舉著單反拍照可能會遭到普遍的反感,為了避免麻煩,我只帶了一臺vivo Xplay6手機。這部手機具有雙攝像頭、全像素雙核對焦、光學防抖以及F1.7 大光圈等特質,我也想就此機會挑戰一下vivo Xplay6的能力,看看手機攝影到底是否能讓旅途變得輕松而不留遺憾。
摩洛哥,說走就走?
被簽證的麻煩傷透腦筋的人不用擔心,摩洛哥免簽待遇的確是拿上中國護照說走就走。在入境處向海關提供住宿證明和返程機票,我便獲得了90天以內在摩洛哥停留的資格。
總體來說,摩洛哥社會比較穩定,治安狀況較好,從暴亂、爆炸、恐怖襲擊等這些惡性事件的報道上看,頻率并不算高。在攻略里,游客最常涉及的是這幾類頻發事件:宰客、被騙、強行帶路、偷竊搶劫、男性太色。因此,只要提高警惕,不在街頭露富,少走夜路,多多留心便可以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相比單反相機的“招搖”,隨時隨地掏出手機拍攝,在人頭攢動的摩洛哥街頭,是個好選擇。
摩洛哥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結合得非常好的國家,你既可能看到全身黑袍、戴著黑面紗,連眼睛都遮住、極為傳統的穆斯林婦女,也可以看到穿著熱情洋溢的現代女郎。但這個國家絕大多數的清真寺仍禁止游客參觀,只有卡薩布蘭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每天會安排兩個游客參觀時段。
這座清真寺的建造與已故國王哈桑二世有著直接關系。哈桑二世國王在位30多年國泰民安,國王認為這一切歸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決定要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謝真主,并將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為何建在海上,據說是源于國王的一個夢,夢里國王曾接獲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寶座應建在水上。”
這座清真寺一直被全世界游客所青睞,除了它造價5億美元,是摩洛哥“最貴”的清真寺,還因為主體建造在大海上,擁有誦經鳴鳴中海天一色的美景。這座大清真寺的宣禮塔高達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禮塔。宣禮員可以乘電梯直達宣禮塔頂,從這里發出的誦經聲可以傳到市內的每個角落。僅僅是遠觀,就讓人忍不住按下快門。而走進這座獻給“真主的寶座”,高大、寬闊、獨具阿拉伯風格的畫棟雕梁,加上空中高懸的枝形水晶吊燈把整個大殿襯得金碧輝煌,極具震懾力。在弱光條件下,vivo Xplay6的大光圈和光學防抖就挽救了我這位“手抖”星人,留下了滿意的清真寺內部細節照片。
一種色彩,一座古城
摩洛哥有四大皇城,世界遺產菲斯(Fes)、“紅城”馬拉喀什(Marrakesh)、伊斯蘭圣地梅克內斯(Meknes)和花園城市拉巴特(Rabat)。這幾座古城都是千百年前建造。進入古城中的“麥地那”(指老城區),仿佛一夜回到中世紀的阿拉伯,隨處可見狹窄的石板路、林立的雜貨鋪、代步的小毛驢和穿著長袍的老老少少。據說,其中的馬拉喀什是最受歐洲人歡迎的,因為日照充足生活便宜,不少歐洲老人都愿意選擇在這里養老度假,也有不少好萊塢明星如安吉麗娜·朱莉在此置辦房產。
城中多數建筑物和圍墻用紅色顏料(由當地紅土制成的顏料)涂抹,所以這里又被人們稱為“紅城”。太陽的金色光芒照向這座稍有破敗的老城時,斑駁的磚墻回應著炙熱的陽光,從淡粉至深紅,映紅了老城里每條彎彎曲曲延伸的小路。
站在世界文化遺產的地磚之上,眼前來來往往、身著傳統長袍的當地人面孔讓人忍不住想記錄眼前此情此景,這時打開vivo Xplay6的雙攝功能,稍微靠近拍攝對象,手機的雙攝虛化可以將主體與背景準確地分離,得到滿意的肖像照片。如果將被攝者置于鏡頭2米以內,虛化的效果達到最好,同時vivo Xplay6的虛化副攝像頭可以記錄整張圖片的景深信息,可以在拍攝后就對焦點的位置以及虛化的程度進行調節,相當于先拍照后對焦,讓人可以在后期挽救很多當初不滿意的照片。
馬拉喀什還擁有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廣場——杰馬夫納廣場(Djemaa el Fna)。每當暮色降臨,你會在這里與最真實、最接地氣的阿拉伯世界相遇。隨著華燈亮起,成千上萬的街頭藝人、耍蛇人、小吃攤販等形形色色的人們,紛紛聚攏在廣場上。在廣場上閑逛,或許一個轉身,一條眼鏡蛇就冷不丁地橫在面前搖晃,或者賣肉串的小販一個勁兒往你手里塞菜單。除了融入其中,日落之前在廣場周邊隨意找一處屋頂咖啡廳,一邊欣賞日落,一邊看著四面八方的人潮涌動,俯瞰廣場的萬種風情,也是一種非常棒的體驗。這樣的場景拍一段視頻或者延時攝影最合適不過了,看著畫面中來來往往的行人,感受這座古老廣場旺盛的生命力。
偏偏走進這座咖啡館
一部蕩氣回腸的愛情經典電影,讓這座北非城市一夜成名。無數游客帶著向往和憧憬來到這里,想一睹影片中那份浪漫情感。但很少人知道,卡薩布蘭卡也是一種百合花的名字,然而在希臘神話中,那是悲劇之花。傳說中,相逢卡薩布蘭卡的情侶無不以死亡作為這一段無望戀情的終結。
其實,稍微了解電影文化的人都知道,那部聞名至今的電影其實連一個鏡頭都沒有在這座城市里拍攝,全部出自于攝影棚里搭建的場景。在1970年代,曾經在美國從事外交工作的一位女外交官來到卡薩布蘭卡,根據電影場景在當地復原建造了電影里的“Rick咖啡館”。現在不少游客都愿意晚上到“Rick咖啡館”坐一坐,想象一下那份戰火紛飛下的浪漫。
如今卡薩布蘭卡已經發展成一座現代化城市,到處高樓林立,與遼闊蔚藍的大西洋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風貌。雖然在這里已經難以尋得古城風貌,但摩洛哥的傳統食物依然是街頭巷尾餐廳的主打菜。燉上一個小時的羊肉或者雞肉塔吉鍋,用蒸熟的粗麥粉烹制的傳統主食庫斯庫斯,還有被中國游客“詬病”為“一杯茶半杯糖”的當地人最喜歡的薄荷茶,都是值得一試的特色食物。
旅途最后一日,在酒店吃晚餐,我愣愣地站在一排飲料前,口袋里只有孤零零的房卡卻沒有帶點零錢,或許能記在房賬上?可阿語是怎么也說不出來的,而英語對方似乎也聽不太懂。
“這杯給你,祝你旅行愉快。”站在我身邊,長得非常有摩洛哥特色的美女把她剛拿到的可樂塞在我手里,眨了下眼睛,留下了“迷之微笑”。這微笑也讓我忘記了前往摩洛哥之前那些假想的擔心和煩惱,或許它的好與不好,只能在親自體驗之后才能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