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錄祥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一些中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入了很多新穎的元素,這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不可否認,由于對“表演”的度把握不當,一些語文課、公開課變成了“表演課”。認為“表演”只是手段,不能脫離教學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公開課;課堂表演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很多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展現。但是,不得不承認,因為對新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一些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表演”過火,直接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公開課秀”“多媒體秀”“活動秀”……看似“花樣百出”的一堂課,最后卻只是“一笑而過”。
一、過于講究新奇特,語文課成了“表演課”
語文課的公開課可以說是教師們默認的“表演課”。由于公開課的特殊性,它比常規課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然而,有媒體報道稱一些中小學過分追求公開課的新奇特,老師和學生相互配合,提前彩排,老師像導演一樣導演著一堂課的每個環節。什么時候該干什么都有板有眼,一切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為了讓“表演”更真實,還會加入一些道具。筆者身邊有一位同行,為了上好一節公開課,反復錄像反復排練,不斷改進,連手勢、聲調都控制得很到位。這種公開課,變成了一節做給光臨學校的領導和同仁們看的表演課,偏離了課堂設置的初衷和目的。
眼下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課堂表演。許多教師樂于選擇這種既能凸現學生為主體又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當然,課堂表演確實有很多積極作用。但在現實教學中,有的教師對課堂表演過于追求形式,忽略了表演與授課內容的結合,毫無教學效果可言。
筆者遇到過一位教師講授《孔乙己》,為活躍課堂氣氛,她讓學生表演里面的故事,扮演孔乙己的那位同學在地上匍匐作態,引來座位上學生的哄笑。整堂課蕩漾著笑聲,沒有半點魯迅先生筆下的批判與憐憫。筆者懷疑這樣的“表演”,真的對學生理解人物性格、理解文章內涵有作用嗎?
除此之外,多媒體教學熱起來,課堂就生硬地把電腦搬進講臺;課堂上引入手工、舞蹈、繪畫、表演、辯論等形式……在緊湊的教學結構中,這些“表演”成分使教師講解文章、引領提升能力的部分相應縮減,偏離了教學目的。
二、語文課堂表演要把握好“度”
對于公開課的“表演秀”,筆者認為僅靠一兩節公開課就能評出一個“優質”教師,這本就是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筆者建議教研部門應摒棄用一種模式、一個標準衡量課堂教學的質量觀,把主要精力花在課堂教學評估體系的建設上,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教學研究。
如果為了教學創新,語文課堂確實需要表演,那么就應該有一個“度”,把握不好這個度,結果會適得其反。就如何把握好這個“度”。筆者談一些個人看法。
1.教師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有的教師不論文本內容皆拿來“表演”,即興表演、多媒體統統應用在課堂教學中,一堂課下來滿滿當當。筆者認為,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表演,更不是任何表演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那些形象性、感情色彩、內在感情因素較強的課文,尤其是情節生動、對話較多的文章最為合適。而且對選好的文章,教師要認真鉆研,抓住重點、難點,在表演中讓學生去掌握。任何情況下學習才是課堂表演的目的。
2.教師要及時糾正過度表演
在表演中,有的學生為了追求效果,追求新奇,往往對課文內容進行過度演繹,把經典變成“大話”。教師要在表演前對學生的表演設計進行把關,從根本上杜絕對文本的過度改編。如果是課堂上臨時起意的表演,教師要時刻關注表演過程,及時加以引導,對過度演繹予以制止,尤其是對那些容易引起錯誤記憶的內容進行提示、修正。
3.不要一味跟風,可以求新
在教學時,為了刻意追求課堂創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有的教師存在一種課堂“表演”強迫癥。毋庸置疑,教師的專業化要靠敬業、精業、勤業、樂業的求真務實作風,而不是依靠所謂的課堂“速食快餐”。所以,教師應該提高個人職業素養,用扎實的學識、真誠的人品、精妙的技巧去武裝課堂,畢竟任何有意義的創新都建立在教師素養的沉淀之上。在此可以學習一下百家講壇中的學者,他們的課堂沒有一處表演,卻充滿吸引力。這其中的奧秘,值得語文教師認真思考。
總之,“表演”會使課堂氣氛熱烈,顯得熱鬧,但如果做不到恰到好處,會使課堂全變成表演的舞臺,華而不實。我們畢竟要以讓學生理解文中的知識為目的,否則,語文課會因此變得更加蒼白和貧乏。
參考文獻:
[1]孔慶東,摩羅.審視中學語文教育[M].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9-04.
[2]錢理群.解讀語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08.
[3]王君.王君與語文教學情境創設藝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編輯 薄躍華